【洪存正專欄】美國會對中國發動戰爭嗎?

銳傳媒/
33 天前

【洪存正專欄】美國會對中國發動戰爭嗎?

亞歷克斯·欽奇拉 (ALEXANDRA CHINCHILLA)和保羅‧波斯特 (PAUL POAST) 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美國會對中國發動戰爭嗎?>(Would Americans Go to War Against China?)分析了分歧的公眾如何看待衝突(How a Divided Public Thinks About Conflict)。亞歷克斯·欽奇拉 (ALEXANDRA CHINCHILLA) 是德州 A&M 大學布希政府與公共服務學院的助理教授。保羅‧波斯特 (PAUL POAST)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芝加哥安全與威脅計畫助理主任、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非常駐研究員。丹·雷特 (DAN REITER)是埃默里大學政治學的塞繆爾·坎德勒·多布斯 (Samuel Candler Dobbs) 教授,也是即將出版的新書《解開束縛:各國如何避免錯誤的戰爭》的作者。
川普不斷炫耀美國的軍事實力
在軍事力量問題上,美國總統川普的立場截然不同。一方面,川普自稱對外國糾葛持懷疑態度。他迅速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希望能結束烏克蘭戰爭。他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總體上對海外軍事行動持批評態度。在就職演說中,他說他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將以「我們從未捲入的戰爭」來評判。另一方面,川普不斷炫耀美國的軍事實力。他的國務院宣稱,如果中國襲擊美國的條約盟友菲律賓的領土、船隻或飛機,美國將介入。他對伊朗和北韓發出了大膽的威脅。自當選以來,川普一直對美國的朋友表現出好戰情緒,宣稱加拿大“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並表示他將考慮使用軍隊佔領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
從表面上看,這種孤立主義和好戰的結合似乎反映出川普整體上的不可預測性,甚至是不連貫性。畢竟,眾所周知,總統會表達與其整體立場相矛盾的觀點。但事實證明,儘管美國大眾明顯傾向撤軍,但他們也相當願意使用武力。該國的強硬立場經歷了劇烈搖擺,從20世紀30年代的孤立主義轉變為20世紀80年代初的好戰主義。但現在,它擺出了像刺蝟一樣的姿勢,雖然向後縮,但仍然很刺人。當被問及他們認為華盛頓是否應該在世界上扮演更大或更小的角色時,大多數美國人選擇了減少影響力。但今年7月,我們針對一般美國人以及前美國決策者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海襲擊美國艦艇,絕大多數人都支持攻擊中國。無論美軍是否在襲擊中喪生,他們都表示支持。調查結果也表明,美國人也願意派遣美軍對抗其他美國對手。
如果中國攻擊美國軍隊,戰爭很可能會爆發
這些發現並不意味著美國人在鼓吹戰爭。川普第一任期內對新的軍事衝突總體上保持克制,有許多理由認為華盛頓將希望避免與其對手發生衝突,尤其是與北京。但它確實表明,如果南海、其他地區與中國或其他主要對手的緊張局勢加劇,支持動員美國地面部隊的可能性可能遠高於普遍認為的。華盛頓的外交政策並不總是由民意決定的。但政府確實往往對公眾對軍隊部署的看法很敏感,因此這些發現表明,如果對手攻擊美國軍隊,戰爭很可能會爆發。
美國人想要更鴿派的政策,也會支持鷹派政策
當被直接問到這個問題時,大多數美國人都說他們想退出世界。在2025年1月《紐約時報》的一項民意調查中,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美國減少對海外問題的關注,轉而“集中精力解決國內問題”,其中包括75%的共和黨人(而民主黨人只有47%)。只有38%的受訪者希望美國「積極參與世界事務」。同樣,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最近的民意調查發現,只有17%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的財富和實力意味著「它有責任在世界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
然而有跡象表明,美國人對其國家國際角色的看法是複雜的。根據政治學家傑弗瑞‧弗里德曼的研究,美國選民幾乎總是青睞那些更具進取心的總統候選人,而不是那些不具進取心的候選人。弗里德曼發現,即使選民聲稱想要更鴿派的政策,他們也會支持鷹派政策。例如,1990年代,美國人告訴民調員,他們反對美國對巴爾幹半島進行軍事幹預。但在比爾·柯林頓總統開始轟炸塞爾維亞後,他的支持率上升了。
對中國海軍和空軍發動反擊的調查
儘管如此,轟炸實力弱得多的對手是一回事。與強國開戰又是另一回事。為了確定美國人對於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武力有何感想,我們進行了一項實驗調查,調查涉及南海可能發生的衝突。這裡或許是北京和華盛頓爭議的中心地點,中國和美國的軍艦都常在海域巡邏。 (這也是川普政府希望集中美國軍事力量的地方,與歐洲不同。)在一項由芝加哥安全與威脅項目支持、研究機構NORC進行的調查中,我們讓2000名普通美國人和700名前政策制定者想像中國在該地區美國條約盟友的沿海襲擊了一艘美國航空母艦。一半的受訪者被告知有 250 名美國海軍在襲擊中喪生,而另一半則被告知沒有海軍人員死亡。我們隨後詢問他們是否支援華盛頓在該地區部署更多軍隊,以及這些額外軍隊是否也應該承擔對中國海軍和空軍發動反擊的任務。
總體而言,當沒有水兵陣亡時,有 51% 的人支持反擊。當水兵遇難時,57% 的人支持罷工。共和黨人尤其支持以武力進行報復:當沒有水兵死亡時,60% 的人支持報復,當發生人員死亡時,67% 的人支持報復。 (我們調查結果的誤差幅度為三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民主黨人喬·拜登仍擔任總統時進行了這項調查,這表明無論誰上任,共和黨都持鷹派態度——至少對中國如此。另一方面,民主黨則更加謹慎。受訪者中的意見分歧同樣大,50%的人支持如果中國軍隊的進攻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就進行反擊。如果美軍士兵被殺,支持率將上升至 57%。
但美國人的主要動機並不是尋求對死亡的報復。只有 36% 的一般公眾受訪者 表示這是他們做出決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反,美國人似乎更關心保護美國的聲譽。在支持在美國水兵死亡事件後對中國進行反擊的普通民眾中,53%的人認為,使用武力是為了維護華盛頓的國際聲譽,而不支持反擊的民眾中只有16%的人這樣認為。在共和黨人中,63%的人表示,需要以武力回應以維護美國的聲譽。在與中國的危機中,美國的行為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伊朗等其他競爭對手的行為,這是國際關係學者公開爭論的問題。但無論實際效果如何,選民似乎認為培養堅定的聲譽很重要。
81% 的美國人對伊朗86%對俄羅斯持負面看法
我們的發現對其他美國對手有影響。雖然我們沒有問伊朗或俄羅斯,但如果這些國家攻擊美國軍隊,美國人可能也會同樣支持報復。畢竟,美國大眾對他們持負面看法:81% 的美國人對伊朗持負面看法,2024 年的一項民調顯示,如果伊朗攻擊以色列,大多數美國人支持派遣美軍。同樣,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86% 的美國人對俄羅斯持負面看法。儘管川普對莫斯科的言論很正面,但持這種觀點的人佔了共和黨人和共和黨傾向者的 88%。 2024 年 YouGov 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支持保衛遭受攻擊的北約盟友的共和黨人數量是不支持保衛的共和黨人的三倍。
但這種支持很可能有限制。背景始終決定美國民眾使用武力的意願。如果華盛頓對明顯的侵略行為做出反應,如果美國的攻擊可能成功,如果美國的重要利益受到威脅,人們就更有可能表示支持。相反,在缺乏這些條件的情況下,他們始終不願意支持使用武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1965年和1971年印度-巴基斯坦戰爭以及1995年盧安達種族屠殺期間都沒有進行干涉。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從未深度介入敘利亞內戰,而是將其乾預限制在制止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的範圍內。
美國願意對擁有核武的對手中國使用武力,這仍然增加了華盛頓在遭到北京攻擊時報復的可能性。在川普的領導下尤其如此,他是右翼媒體的狂熱消費者,並且與共和黨的信念保持一致。但這並不意味著兩國之間可能爆發衝突。作為核武國家,中美兩國仍然有強烈的動機避免直接戰爭。兩國都不希望發生一場可能導致世界毀滅的衝突。
美國人非常關心保護美國的聲譽。
歷史顯示威懾將會持續。美國在整個冷戰期間都沒有與其蘇聯對手交戰。同時,北京一直不願意與美國軍隊對抗。 1950年代台海危機時,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命令其軍隊避免直接攻擊美軍。 1995年,當美國反擊中國好戰的飛彈試射時,中國做出了讓步;1999年,當美國意外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時,中國也保持了冷靜。 2001年,中國戰鬥機與美國戰機在空中相撞,導致飛行員死亡,此後中國迅速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今兩國的對抗程度遠比世紀之交嚴重。然而,儘管實力不斷增強,北京似乎仍不願展現其軍事實力。迄今為止,中國對台灣發動的是網路攻擊,而非空襲。它曾撞擊菲律賓船隻,但一般使用非致命雷射和水砲來擊退菲律賓船隻。願意使用武力甚至有可能促進中美關係的穩定。透過宣布將支持菲律賓,川普政府可以推動中國決定緩和其挑釁行為,而不是試探總統。
然而,川普將美國捲入戰爭的可能性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大。總統似乎最感興趣的是結束衝突,以爭取他夢寐以求的諾貝爾和平獎。但他說話聲音很大。如果美國受到攻擊,美國人願意讓他揮舞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