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一國專屬經濟區或擴展大陸架內的海洋 科學研究需要獲得其同意,並且必須至少提前六個月提出申請,如果是在一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或擴展大陸架內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則必須提前兩個月提出申請。笹澤恭一發表在最新一期《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的<中國在東亞不斷升級的未經授權的海洋研究及其政治動機>( China’s Escalating Unauthorized Marine Research in East Asia and Its Political Motivations)深入探討問題核心。笹澤恭一是讀賣新聞智庫讀賣綜合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日本水域未經授權的外國活動
2024 年 1 月 1 日下午 1 點 10 分左右,距離能登半島發生 7 級地震僅三小時,日本海上保安廳 (JCG) 的一架飛機在日本專屬經濟區 (EEZ) 內發現了中國科考船大洋號,位於日本最南端領土沖之鳥島西南偏南約 277 公里處。據觀察,這艘船長 98.5 米,排水量 4,650 噸,將一根鋼絲放入海中,顯示勘測活動正在進行中。JCG飛機立即透過無線電要求停止運營,並聲稱未經日本同意的此類活動是不可接受的。日本隨後在東京和北京提出正式抗議。
1 月 2 日,一架日本航空公司的飛機與一架海岸警衛隊的飛機在羽田機場跑道上發生了一起無關但值得注意的碰撞事件。海岸警衛隊飛機的機長前一天對沖之鳥島進行了監視,以監視大洋。雖然碰撞事件與大洋事件之間的聯繫仍處於推測之中,但它凸顯了緊張局勢的加劇以及針對日本水域未經授權的外國活動進行警惕監控的必要性。
中國未經授權的海洋研究
過去10年,JCG確認中國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進行了71起未經授權的海洋科學研究(MSR),大大超過台灣的28起和韓國的6起。不僅在沖之鳥島附近,在包括奄美群島和沖繩群島在內的南西群島附近也發現了中國船隻。這些活動的持續存在表明了更廣泛的戰略利益,可能與中國在該地區的長期地緣政治目標相關,特別是在具有重大地質和軍事利益的地區。
中國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是沖繩海槽,這是一個位於尖閣諸島和沖繩本島之間的海底裂谷。沖繩海槽具有重要的地質意義,因為岩漿從地下深處升起,逐漸分裂出厚厚的大陸地殼。這種獨特的地質活動引發了人們對該地區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大陸架的質疑,從而使法律和地緣政治格局更加複雜。
2012年12月,中國主張沖繩海槽應被視為其大陸架邊界,並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CLCS)提交申請,將其大陸架延伸至此,韓國也緊隨其後。作為回應,日本於 2013 年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文件(普通照會),要求不考慮這些申請,導致審查程序暫停。
東海 (ECS) 寬度不到 400 海裡,這意味著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能重疊。日本主張,東海沿岸各國海岸線之間的中線應作為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棚的邊界。但這立場與中韓兩國的主張相矛盾,沒有找到共同點。這些相互重疊的主張的複雜性凸顯了透過外交解決方案的必要性,但中國船隻持續進行的未經授權的活動使這項解決方案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不斷升級的研究活動
中國科學考察船(100米,4,711噸)頻繁出現在沖繩海槽,並在那裡進行未經授權的考察活動。科學配備了遙控潛水器(ROV),在未經日本同意的情況下,從海底採集了大量岩石、礦石和幾種新生命物種的樣本。中國科學院在其網站上示範性地公佈了這些活動的詳細信息,包括科學調查的路線、日期和地點,從而可以將這些信息與JCG的監測數據進行交叉核對。
科學進行的最重要的研究項目之一是2013年至2016年在沖繩海槽進行的HOBAB(弧後盆地熱液活動)系列調查。涉及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收集各種海底樣本。至於其中兩人的休息情況,海岸警衛隊可能還無法確認他們的活動。
在 HOBAB4 期間,使用岩心取樣器從 1,350 至 1,500 公尺深處提取了超過 4 公尺的沉積物,該區域位於日本專屬經濟區內,與那國島西北 60 公里處。該位置靠近與那國山 IV 熱液噴口。在 HOBAB2 中,從沖繩海槽的另一個熱液活動活躍地點 Iheya North Knoll 附近 1,000 多公尺深處收集了火山岩。
科學的活動是中國在該地區研究的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的一部分,北京經常將其視為 科學進步的必要條件,但日本認為這是對其主權的侵犯。這些行動對區域安全有重大影響,因為它們也可能涉及為軍事目的收集數據,例如繪製海底導航供潛艇導航的數據。
在知名期刊發表未經授權的MSR結果
中國主動在各種科學期刊上發表未經授權的MSR結果,使其成為「既成事實」。 2021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團隊利用HOBAB4調查期間採集的礦物樣本發表的論文發表在施普林格·自然科學報告上。該出版物引起了重大的道德問題,因為它與日本專屬經濟區未經授權的研究巡航有關。發表未經授權的 MSR 的研究成果可能違反研究誠信和 科學道德原則,特別是當它與大陸架主張等政治敏感問題相關時。
雖然施普林格·自然學術事務部主任艾德·格斯特納表示,他們希望在其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能夠遵守相關法律,但將此類研究納入《科學報告》這樣的知名期刊可以為中國的研究提供可信度。鑑於同儕審查過程可能無法總是捕捉到此類研究的政治影響,這一點尤其令人擔憂。
《自然》雜誌先前曾批評過將科學用於政治目的,正如他們對中國研究小組的回應所示,他們在 2011 年 10 月發表的論文中在圖形中添加了九段線。科學報告指出,這些問題在同儕審查過程中並不總是得到充分解決。
國際社會日益關注
中國未經授權的海上絲綢之路問題正在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2023年5月,在仙台舉行的七國集團科技部長級會議在其公報中批評了“不公平地利用或扭曲開放研究環境,以及為經濟、戰略、地緣政治或軍事目的盜用研究成果”,但並未提及國家的名字。這標誌著朝著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國際規範和規則邁出了重要一步。
去年,中國向聯合國水文相關活動附屬機構海底地物名稱小組委員會(SCUFN)申請的新地物名稱大部分來自南中國海,並且基於沿海專屬經濟區內未經授權的海事報告。中國隨後提交了123份命名提案,其中包括重新提交的命名提案,數量創歷屆之最,佔450份提案總數的近30%。這些南海提案引發了與越南、菲律賓等沿海國家的衝突,導致SCUFN暫時「凍結」南海地物命名申請處理的前所未有的局面。
中國未經授權的海上絲路航行是其在東亞主張海洋主張的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透過在爭議地區進行研究,中國收集了可用於支持其主張的數據,同時挑戰其他國家的主權。這種做法破壞了旨在促進和平與合作利用海洋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
鑑於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的不作為持續且日益嚴重,日本和其他受影響國家必須做出果斷反應。這包括繼續透過外交管道抗議這些活動,加強監視和監測能力,並與國際社會合作制定明確的規則和規範,以防止未來出現此類行為。如果不採取果斷行動,這些活動就有可能繼續升級,進一步破壞該地區的穩定性並破壞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