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觀察〉FTA兵臨城下 靠零關稅當媽寶企業徒勞 出路在創新

鉅亨網/鉅亨網記者趙曉慧 台北 2014.11.15 00:00
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未料在台灣引起一場官民之間的「影響性真相」口水大戰。但是,台灣的出口產品,真的只能落到靠政府談判零關稅當個「媽寶企業」,才有國際競爭力嗎?非也,關鍵還是在自身的創新與「高值化」。

首先,對於中韓FTA生效之後對台灣出口產品的衝擊,真相到底是什麼?經濟部在提出不同的數據版本之後,卻陸續被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民間團體「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北美智權報總編輯徐嶔煌等人「打臉」。

被打臉的理由不外乎,中韓FTA生效之後的衝擊「沒有經濟部講的那麼嚴重」,或是,被質疑以中韓FTA緊迫性為由綁架兩岸服貿、貨貿的快速闖關,這樣「恐嚇」台灣社會無濟於事。

甚至擁護經濟部最力的台商,也出現不同的雜音。工具機龍頭、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就提出異議,中韓FTA生效之後,真正受影響是車床,韓國零組件不足以在國際市場與台灣競爭。

回頭看看經濟部的說法,其實並沒有錯,經濟部基本上是以「在最壞的情況下」做出影響性評估,希望台灣各界有危機意識,但為什麼大家還是不領情?問題就出在經濟部「資訊揭露不完整」,見樹不見林。

從卓永財的異議來看,經濟部的評估只是概括性,缺乏對照每一個產業的「細節」,以及「按照不同品項逐年降稅的明細表」,這對於向來要求「精準」的民間企業來說,堪稱是大忌。

另一方面,現在兩岸監督條例的難產、服貿與貨貿卡關,這樣的劇情,在好幾年前的韓國已經上演。韓國在與其他國家簽署FTA時,同樣面臨談判過程允長、國內的國會與受到衝擊產業的反彈,以及曾經重啟談判等。政府目前做的事情,都是該做但卻落後、趕進度而已。

更重要的是,韓國的出口企業在面臨暫時無關稅優惠之餘,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創新與國際競爭力,這也是政府該告訴我們的。

經濟部的政策溝通工具、溝通技巧,恐怕還是要再進一步提升,更貼近企業競爭的市場實況,才能讓各方滿意,減少不必要的對立。

資訊揭露的完整性、透明化,這件事情絕對不能小看,因為唯有掌握充分的資訊,才能做出最精準的判斷。

但說來說去,台商要在國際市場生存,只靠政府談判到零關稅當個「媽寶企業」,絕對是不夠的,關稅只是「救急」,重點還是在自身的創新與「高值化」,尤其中小企業。

台灣有很多世界級的大型龍頭企業,包括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塑化的台塑集團、工具機的上銀科技、太陽能電池的新日光。

面對眼前有產業重疊性高達70%的韓國對手,後有崛起的「中國創造」追兵,這些龍頭企業都深知,要讓對手遠遠趕不上,就是不能停下研發創新的腳步。台積電每年花在研發的資本支出向來不手軟,上銀科技也是不惜重金設置獎項,在大學為自己尋覓良材。

另外,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加上中國市場其實內需依舊低迷不振,真正有競爭力的台商大廠早已有警覺,已經開始分散全球佈局,往東協跑、往歐洲跑,併購當地的廠商,在地生產、銷售,大大節省關稅與運輸成本。

特別是,美國發展頁岩氣,節省不少工業製造的成本,製造業不僅回流美國,台商也擴大在美國的投資,台塑集團即是一例。

在國際關稅大戰最沒抵抗力的中小企業,他們面臨的生存危機,關稅只占很小一部份,問題都在產業取代性較高,低毛利、低單價,不願投資做研發,靠削價競爭維持勉強的存活。即使有了零關稅的保護,但遲早要被崛起的中國、東協對手淘汰,要突破困境,除了「升級轉型」別無他法。

台灣製造業眼前的困境與艱辛,基本上只是轉型升級中的陣痛而已,做好研發、做好行銷,熬過就好,終有重返榮耀的一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