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淑麗(資深媒體人、自由撰述)
春天走在巴爾幹半島的土地,一樣是春意盎然,百花盛開。這𥚃的居民從事旅遊業者甚衆,他們和善友好,卻少有笑容,這是從常年戰禍中走出來的斯拉夫民族特性。
所幸他們已經走出了災難,自西元2000年以來,開始開放觀光,他們知道優美風光與歷史遺跡能為旅遊服務業帶來財富,祗是還不習慣以開懷笑容迎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56147" align="alignnone" width="1109"] 聖雅各教堂雕塑74位市民表情,鮮少見笑容,一直到現今如故。[/caption]巴爾幹半島一般是指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47.6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
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與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這裡自古被看作是各種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羅馬帝國時期,這裡是拉丁語和希臘語過渡地區,也是斯拉夫人大舉南遷的目的地;這裡是東正教和天主教接觸的地方,也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相遇的前線。
[caption id="attachment_56149" align="alignnone" width="1479"]巴爾幹半島國家,為抵禦外族入侵,隨處可見猶如中國古代的萬里長城。[/caption]
也因為它地處歐亞交界地緣戰略位置,歷史上充斥著宗教矛盾、民族糾紛及領土爭端,更有當地局部衝突引燃世界大戰的例子(如一戰導火線塞拉耶佛事件),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奧匈帝國王儲被塞爾維亞人在塞拉耶佛殺害)
不過自南斯拉夫內戰後,巴爾幹半島已再無烽煙起,除少量領土主權爭議外(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至今局勢大致和平。也開始開啓國門,迎來外來的觀光客。
[caption id="attachment_56150" align="alignnone" width="1920"] 羅馬帝國曾在巴爾幹半島興建,至今仍倖存的戴奧克里王宮,由於久未維修,幾淪為尋常百姓家。[/caption]西元1 4世紀,入主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國王在修建聖雅各大教堂時,請當時藝術大師雕塑了74位市民的表情,成為歷史亮點,綜看這74個人像表情鲜少有笑容,果然這個「火藥庫」民族數百年來,征戰不停,居民果真「笑不出來」。
它讓我想起了目前正處在戰爭中的烏克蘭,其國土被俄軍蹂躪殆盡。未來這個民族恐怕也將有數百年,其居民百姓施展不出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