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律師禹英禑》開播後不久,就位居 Netflix 全球非英語類電視劇集龍頭,且首次進榜就直接空降為第一名,引起熱烈討論。故事劇情講述一位自閉症類群障礙患者作為律師的成長過程,因此也喚起社會大眾對於此類疾病的關注。 27 歲的主角禹英禑患有自閉症,是律師事務所的新進律師,她同時展現出某些「學者症候群」的特質,例如突出的智商與過目不忘的能力,但卻缺乏社交技巧也不善於表達情緒。
《非常律師禹英禑》設定主角為輕度自閉症,也就是常聽到的「亞斯伯格症」或「高功能自閉症」。除了《非常律師禹英禑》之外,先前熱門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也將主角設定為具有亞斯伯格特質。
同樣改編自韓劇、開播多年來廣受歡迎的美國醫療劇《良醫墨非》(The Good Doctor),也講述了一位高功能自閉症的年輕外科醫師墨非(Shaun Murphy)利用自己非凡的醫術拯救病患性命的故事。
自閉症與亞斯伯格近年來不只成為熱門影劇的題材,在現實世界中也引發廣泛討論。例如科技奇才馬斯克(Elon Musk),不只創辦了特斯拉(Tesla),徹底顛覆電動車甚至汽車市場,也是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做出可重複回收使用火箭系統創新、完成史上首次由民營企業送人上太空的里程碑、進行「火星移民計劃」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上述這些偉大成就與願景的幕後推手。但你知道嗎?馬斯克曾自曝有亞斯伯格,外界也認為他許多奇特的行事風格與偉大成就,可能在某些程度跟亞斯伯格有關。
先前馬斯克在美國知名喜劇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SNL)客串主持時透露,他認為自己是該節目第一位亞斯伯格的主持人,就算不是也至少是第一個公開承認的人。他強調,他知道自己講話或發文的內容有些奇怪,但他的腦袋就是如此運作的。他直言:「對於曾經被我冒犯的任何人,我只想說,我重新發明了電動車,又想用火箭把人類送上火星,你想我還會是個好相處的正常傢伙嗎?」
高淑芬醫師說明,並不是所有偏離常軌、出現異常,就一定有問題或一定不好。很多新科技能夠發展,常常需要某些人特別的思維或是頭腦,很多事物需要某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來發明、創造,這些人之中蠻多都可能有所謂亞斯伯格的特質。
事實上,在 2012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就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病名,此後臨床醫師也不再將其用於正式診斷中。 201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進一步將多種不同的自閉症診斷合併為一個「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總診斷,其中包含自閉症、兒童崩解性疾病(CDD)、普遍性發育障礙(PDD)和亞斯伯格症(AS)。
什麼是「自閉症類群障礙」?
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指出,自己曾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去做分析,可以看到實際上自閉症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這個增加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社會大眾對自閉症更加了解。高淑芬醫師提到,若把標準再放寬後,100 個人裡面可能就有 1 個自閉症類群障礙。
我們俗稱的自閉症並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其中有許多亞型,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自閉症是自閉症類群障礙(ASD)光譜中一系列廣泛的疾病,其特徵在於社交能力障礙、重複固著的行為與興趣、語言或非語言交流的困難,以及許多不同呈現形式的狀況。
因為自閉症是一種類群障礙,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有獨特的優勢與挑戰。自閉症患者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高功能到嚴重障礙。一些患有自閉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大量的支援,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較少的支援,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過著看似與他人無異,完全獨立的生活。
有幾個因素可能會影響自閉症的發展,並且通常伴隨著感官敏感性和其他健康問題,如胃腸道疾病、癲癇發作、睡眠障礙以及心理健康挑戰:如焦慮、憂鬱和注意力問題。自閉症的跡象通常在 2 歲或 3 歲時出現。一些相關的發育遲緩甚至可能更早出現,通常可以早在 18 個月就被診斷出來。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會給自閉症患者未來的人生帶來非常積極正面的結果。
自閉症的成因是什麼?
自閉症診斷後的一個常見問題,就是自閉症的成因。然而,自閉症並沒有單一的原因。研究表明,自閉症是由遺傳、非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共同發展而來。
自閉症的遺傳風險因素
研究顯示,自閉症常在家庭中出現,某些基因的變化會增加孩子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如果父母攜帶一個或多個這些基因變化,它們可能會傳給孩子(即使父母沒有自閉症)。但大多數這些基因變化本身不會導致自閉症,它們只是增加了疾病的風險。
自閉症的環境風險因素
研究也指出,某些環境影響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在遺傳上更有可能罹患此疾病的風險,例如父母年齡高時生產(雙親任何一方)、妊娠和分娩併發症(例如早產、低出生體重、多胎妊娠)與間隔不到 1 年的懷孕。
這些因素與影響似乎增加了兒童患有自閉症的風險,但必須強調的是,自閉症的相關風險與罹患自閉症並沒有絕對關係。例如,與自閉症相關的一些基因變化也可以在沒有這種疾病的人身上發現。同樣地,並非每個具有自閉症環境風險因素的人都會罹患這種疾病。事實上,大多數的人並不會因此患病。
然而,這些遺傳或非遺傳因素如何導致自閉症?其中大多數可能會影響早期大腦的關鍵發育,有些則會影響腦神經細胞或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遞方式,也會影響大腦整個腦區的相互交流。許多研究正在繼續探索這些差異,著眼於開發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治療方法。
一探亞斯伯格的異常與非常
目前,亞斯伯格被歸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SD)中,但不如其他類型的自閉症類群障礙嚴重。然而,亞斯伯格這個詞彙依然被各界廣為運用,學界認為,亞斯伯格可能是一種思考和行為模式跟大多數人不同的「人格特質」,他們和其他人一樣聰明,但在社交與人際互動方面會遇到更多障礙,同時也傾向於癡迷並執著於某個主題或興趣。
這些特質包含:重複的行為、難以理解他人情緒、誇張的情緒反應、對感官刺激的過度反應、社交障礙、溝通困難、缺乏眼神交流、運動協調困難、對特殊事物著迷。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與障礙,但亞斯伯格有時也與增強的技能或優勢有關,其中包括:持續專注的能力、能夠管理複雜事務、非常關注細節 、更快解決問題、真實/誠實、忠誠度。
亞斯人才掀起的企業旋風
在《非常律師禹英禑》中,主角禹英禑是智商 164 的天才,以首爾大學法學院第一名之姿畢業,律師考試超過滿分的 1500 分。在進入汪洋律師事務所後,禹英禑藉由自身的特質與長才處理各種複雜的法律事件,並透過她非常獨特的視角,揭開這些事件背後的真相。
事實上,具有亞斯伯格特質的人才,早已成為許多企業的爭取目標。美國矽谷創業名人泰爾(Peter Thiel)曾強調,亞斯人的特質,最適合領導資訊時代的新創產業。例如微軟創辦人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以及許多矽谷名人,也都被外界認為具有鮮明的亞斯特質。
也因此,從 2013 年起,Google、微軟、HP、福特汽車、摩根大通、SAP等財富世界 500 大(Fortune Global 500)知名企業,紛紛展開所謂的「神經多樣性人才計畫」,為具有亞斯特質及其他類型神經多樣性的人才重新設計面試、應徵流程,協助他們融入職場發揮長才,後來該計畫的成果讓這些大企業非常滿意。
從治療異數走向接納多元
美國科技巨頭微軟是第一間簽署全球承諾幫助讀寫障礙人士的企業,多年來也持續執行招聘自閉症人才的相關計劃,有越來越多公司正尋找具有自閉症光譜特質的人才,以促進企業的「神經多樣性」
所謂「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是描述人與人之間大腦神經功能差異的概念,源於上世紀 90 年代後期,主張各種神經系統差異應當像同性戀或其他社會認同一樣被承認與尊重。神經多樣性的人可能具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閱讀障礙等症狀。不過,神經多樣性的人也因其大腦的特殊性,所以使他們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神經多樣性如今已成為一場全球性的公民社會運動,旨在呼籲把各種所謂神經功能障礙,理解為人類基因組正常範圍內的變化。如自閉症患者可能具有極高的創造力和邏輯思維、 ADHD 患者可能具有非常傑出的想像力,讀寫障礙患者可能具有跳脫傳統思維框架的能力。而透過認同、理解其特質與提供適當的協助,像是規劃彈性的工作環境或委託適合的任務,都能協助神經多樣性的人發揮所長,豐富世界的多元性。
當代自閉症患者的覺醒之路
即便某些輕度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或具有亞斯伯格特質的人可能展現非常優異的天賦與傑出成就,但並不代表這些人一定具有優於常人的智商、能力或天賦。有更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就因其特殊的思考方式與行為被排擠、難以融入團體、找不到能發揮長才的工作,甚至在親密關係中一再受挫,飽受身心靈的折磨。
國外許多研究都已證實,即使是輕微的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特質,都還是可能因為較難融入團體、容易造成他人誤解,產生較高比例的寂寞、孤獨、憂鬱甚至自殺。然而,有這類傾向的人也不用因此感到灰心喪氣,在深入理解自己的狀況之後,就會對自己的劣勢與優勢有更清晰的理解,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方向與掌握能力,也能跟身邊的人建立起順暢、真誠的交流與連結。
例如, 2009 年在英國歌唱選秀節目一砲而紅的蘇珊大嬸(Susan Boyle),直到 52 歲時才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蘇珊大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從接受診斷以來,她開始有一種深深解脫和澄清的感覺,她說:「被診斷出這個疾病並不會改變我的生活,人們會更了解我和我的行事作風。我對自己的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我感到更加寬慰、放鬆。」
若你察覺身邊的人可能具有自閉或亞斯伯格的特質,應和當事人討論,就有可能為其人生帶來重大改變。盡早察覺當事人具有這方面傾向或特質的親朋好友、老師、學校、同事、企業,就能協助當事人結合自己的能力與特殊興趣尋求人生定位,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
文/孫珞軒、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有效緩解自閉症患者壓力和情緒!神經科學家開發新型接納與承諾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