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林姿君醫師專欄】健康打造蔬食力

慈善新聞網/ 2020.09.07 00:03

花蓮慈濟醫院林姿君中醫師看診照

  週六的臺東成功小鎮,空氣裡有著剛下過雨的清爽,慈濟人醫會義診讓原本空曠的體育館聚集了醫護人員、志工以及求診的民眾,十分熱鬧。

  「醫生,我兒子愛吃肉,我一直想叫他多吃素,他都不要,有什麼辦法嗎?」六十多歲的阿姨症狀說到一半,馬上換了話題,做為母親,走到哪裡,心心念念的還是自己的兒女。 

  我問阿姨:「阿姨,你是怎麼樣『叫』他吃素的?」

  阿姨說:「我就都煮素菜啊,他吃兩天就說受不了,跑去買雞排了!」

  我拉過阿姨的手準備把脈,邊說:「好,阿姨,我們先把你的問題討論完,等一下針灸的時候,我們一起來想怎麼勸你兒子多吃素,好不好?」

  阿姨點點頭,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花蓮慈濟醫院林姿君中醫師前往臺東成功,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

  要無肉不歡的人改吃素,就像要素食者吃肉一樣困難,如果是用強迫的方式,不論對象是別人或自己,都容易導致反效果,與其用負面的方式說「不要、不可以」,不如創造正向的動機,讓推力變成一種吸引力。

  「阿姨,你有告訴兒子吃素有什麼好處嗎?」

  「有喔!吃素很環保、不殺生、又很健康啊。」

  沒錯,溫室氣體的一大來源,就是家畜腸胃道內發酵和排泄物產生的甲烷,少吃肉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外,畜牧業耗費廣大的土地與水資源,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汙染與碳排放量也非常驚人。

  從動物保護的角度出發,蔬食是一種不傷害動物的生活方式,尊重生命的同時一樣能滿足口腹之欲,享受美食,跟吃肉相比更多了一份心安。

從小目標循序漸進,從簡單易做的蔬食炒飯開始固定有一餐吃蔬食。

  蔬食富含纖維,有助於腸道蠕動,其中所含的植化素能減少體內自由基、提升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飽和脂肪含量低,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血脂肪、控制血糖,且能預防三高等等慢性疾病。研究也發現,肉食動物的腸道短,草食動物的腸道長,人類腸道的比例與草食動物較接近,蔬食比起肉食,更適合人體消化道。

  「唉,我兒子都說他知道吃素好處很多,但他還是愛吃肉耶。」

  有了吸引力,接下來就是轉化成行動力,要怎麼做呢?

  首先,從一個小目標開始循序漸進,可以先以一個禮拜為單位,固定有一餐吃蔬食,或固定禮拜幾吃蔬食,切勿急躁,免得呷緊弄破碗。其次,蔬食的內容要從喜歡的食材開始,用「取代」的方式把肉類換掉,像把三明治的鮪魚換成蔬果、再搭配堅果、菇類。最後是要注意口味,食物本身好吃,自然就容易被接受囉。

蔬食的內容要從喜歡的食材開始,用「取代」的方式把肉類換掉,像把三明治的鮪魚換成蔬果、再搭配堅果、菇類。

  「我知道了,醫生,我兒子愛吃豆腐,這樣我是不是可以從豆腐開始,還有他也喜歡高麗菜……」

  看著阿姨興致勃勃地開始計畫,衷心期盼她這次可以成功開啟兒子的蔬食之門,讓蔬食力成為生活中善的循環,您也要一起加入嗎?

(撰文:花蓮慈濟醫院林姿君醫師、攝影:陳冠霖、陳誼謙、林姿君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