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曾玉如是精神科的護理師,6年前她開始被害妄想、關係妄想的情形,而長期的護理經驗讓她意識到自己不對勁、生病了,趕緊去精神科急診,確認是思覺失調症,在病情穩定之後,她到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工作坊擔任護理師,要告訴那些跌進黑洞裡的患者,「你們還是可以好起來的。」
思覺失調需要的是「了解」,進而「包容」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也讓大家對於精神病患有了更多元的認識,包含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遇到的症狀、不舒服等。但對於怎麼協助他們回到社會上,或是面對大眾的目光,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八里療養院長張介信就說,社會越期待醫療可以「完全治癒」精神病友,那就越不現實。因為在精神科的治療當中,除了用醫療、用藥物控制病情,更需要的是家人、社區、大眾經由了解,進而包容他們、甚至關懷他們;除了病人,病人家屬也是需要被關懷的對象,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每天的挑戰,也需要社區跟身旁人的支持。
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長黃莉玲也說,很多人從小看過「瘋子」,卻很少人知道那是大腦功能失調的疾病。因此,「瘋子」烙印在大家的印象中,在家裡猶如不可觸碰的禁忌,社會則因無知而產生偏見與誤解。導致患者抗拒就醫、家屬拒絕承認,只好隱藏在角落,讓病情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黃莉玲說,其實精神疾病如果能及早就醫治療,患者便能有機會重拾社會化的功能和職業能力,如常人一般的生活著。因此,不論是精神病人、家屬甚至是一般大眾,「了解」是最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自己覺察」及「家人協助」來就醫,也需要支持與友善的環境,協助精神病人走入社區,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身為患者、又是護理師,她這麼做
曾玉如說,因為自己是護理師,所以相較其他人會比較有「病識感」,察覺自己出現不對勁的狀況,就趕緊就醫,也比較能接受治療。到目前為止,經歷過3次住院,第一次住院覺得很像回到念護專時住校的感覺,室友可以互相陪伴、很有趣,也是跟疾病和平共處的一個轉捩點。
而出院後,曾玉如到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工作坊復健,等到病情穩定後,一方面捨不得當時互相扶持的夥伴,一方面覺得自己可以利用專業、病友的兩種身分幫助他們,就決定留在工作坊擔任護理師,「我曾經跌進黑洞,現在換我來關心還在黑洞裡的人。」
曾玉如說,其實現在偶而還是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她會用唱歌、運動、跟朋友出去玩來紓壓,每個月回診的時候也會跟醫師討論身體狀況,調整藥物,讓情緒跟身體都更穩定,「我很感謝身旁陪伴的人,知道自己不孤單,幫助我撐過這些時刻,也希望更多人能懂得陪伴的重要。」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思覺失調不只是妄想症!感覺思考能力下降就要注意這5大徵兆
電影中的醫學:《異裂》將上映 你知道人格分裂跟精神分裂的差別嗎?
思覺失調症有4大症狀 及早治療可重返職場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