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月亮歌后」李珮菁留下「脊椎手術=癱瘓」的印象仍影響著不少的脊椎患者,一旦談到脊椎手術,許多患者往往直覺地擔心:會不會癱瘓?這也反應著民眾對於現今脊椎手術仍存有不少的不解與迷思。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柏憲發表「淺談頸椎手術進展與病人迷思」一文指出,竹苗地區頸椎疾患頗多,這與科學園區及務農工作特質有密切相關,透過臨床個案就醫歷程所面對及詢問的議題,讓民眾了解脊椎手術只要經過詳細檢查、評估適應症,風險並不會如迷思般地可怕。 黃柏憲醫師說明病例個案指出,一位50歲女性患有後頸及兩肩胛緊繃痠痛已經好多年,曾經接受傳統民族療法或是復健治療(拉脖子),臨床症狀時好時壞。近一個月以來,後頸疼痛加劇,甚至造成頭痛而影響睡眠;此外,她也出現右手臂痠麻難耐的症狀,來到我的門診求治。臨床評估及影像檢查一致性證實她的頸椎第6/7節椎間盤突出,併頸髓及神經根壓迫。經醫師建議,該女士最後接受前位頸椎手術治療,置入頸椎人工椎間盤,症狀大大改善。 █何謂神經壓迫?有何症狀?何時需要手術? 黃柏憲醫師表示,頸椎神經主要包含:神經根及神經主幹(頸髓)。神經根常被突出的椎間盤或骨刺所壓迫,造成肩頸及手臂特定區域的痠麻痛,症狀難耐,患者常因此而就醫,但本質上,單純神經根病變並不至於併發肢體癱瘓;另一方面,頸髓受壓迫者,常有後頸部緊繃與疼痛,若壓迫進展緩慢(非意外所致),肩頸症狀往往會被患者歸咎於疲累而常被忽視,隨著頸髓壓迫越來越嚴重,患者的腳筋也隨之越來越緊,造成步態不穩、容易跌倒。 此時,頸椎已無足夠空間與彈性去耐受意外所帶來的頸髓衝擊,很容易釀成頸髓損傷而致肢體癱瘓。黃柏憲醫師說,神經根病變較痛苦難熬,但相對上比較沒危險,可嘗試復健治療,但頸髓受壓迫者,雖然較不痛苦,但其潛在的危險性較大,有時一場意外的發生將造成生不如死的癱瘓收場。 █何時需要手術?手術是不是很危險? 黃柏憲醫師表示,手術並非萬能,但有時確實需要手術介入以改善或保住頸神經之功能。每個醫師對於手術的標準有不同的見解,但不失以下原則:(1)頸髓壓迫嚴重者:神經主幹被骨刺緊縮而失去脊髓液的緩衝與保護,處於高危險狀態,即使復健或藥物治療也可能只能減輕症狀,但並不能解除因頸椎意外而致頸髓損傷之危險,建議手術治療;也就是說,不管症狀是否得到減緩(藥物或復健),一旦頸髓壓迫嚴重者,即建議手術治療。(2)神經根壓迫而臨床症狀頑固者:單純的神經根受壓迫者,可先行保守治療,包含復健治療,倘若效果不佳且症狀大大影響工作能力或生活品質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頸椎手術是不是很危險?目前進展如何? 目前頸椎的顯微技術已經大大降低手術本身的風險,黃柏憲醫師表示,頸椎前位手術(anterior approach)乃透過顯微鏡技術將該椎間盤全部切除、骨刺移除以達充分神經減壓後,椎體間需置入一植入物以達支撐。近十幾年來,頸椎前位手術技術並無太大的進展,這項手術可算被公認為安全且有效益的方式,九成五以上患者皆可得到手術帶來的好處而非風險。 黃柏憲醫師說,另一方面,椎體間的植入物卻是大躍進地發展,依功能性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固定式」及「活動式」。固定式是將上下節椎體固定且融合為一,失去該椎間盤既有的關節活動功能,犧牲部分關節活動度換得神經的安全;活動式,即所謂之「人工椎間盤」,將可維持住該節的活動功能,且減少鄰近節的負擔,個案患者即是使用活動型。針對多節位椎間盤病變,近年來也延申使用「混搭式」的作法,即部分植入物採固定式、部分採用活動式。至於該作如何選擇仍得由脊椎專科醫師作審慎的評估與建議。 對於脊椎疾患,黃柏憲醫師表示,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可提供完整的臨床評估、影像檢查、治療諮詢、甚或執行手術治療,希望透細微地與大家分享,讓大家更正確了解目前頸椎手術的資訊與進展,同時也讓民眾了解脊椎手術只要經過詳細檢查、評估適應症,風險並不會如迷思般地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