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科技版涂爾幹《自殺論》:能「嗅出」退役美軍臉書中警訊的人工智慧計畫

WIRED.tw/Jasper Hsu 2013.07.31 00:00

Photo: Alex O. Pellicer/Flickr

你是否曾看過朋友在臉書上留下不尋常的狀態?或是在看到自殺的社會新聞時常在想「如果早點發現多好」。現在一份新的研究就在探討,是否可以靠搜集數據建立出即時判定自殺風險因子的分析工具。

這項研究名為「艾彌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是以一位曾在1987年進行廣泛調查並在著作《自殺論》(Suicide)的學者涂爾幹命名。在《自殺論》中涂爾幹將自殺者分門別類,試圖從他們的生活和自殺的機率間找出關聯性。

用社交數據分析自殺傾向

而涂爾幹計畫從美軍退役士兵中揀選受試者,透過臉書的行動App收集資料,並將用戶的活動數據傳送到一個醫療資料庫。收集完成的數據會接受「人工智慧系統」分析,接著利用預測程式來即時監視受測者是否出現一般認為「具傷害性」的行為。

參與計畫的科學家們尚未找出能夠整合數據與真實自殺案例的方法,計畫的主要研究員寶林(Chris Poulin)說,目前他們必須增加醫療協議的授權行為。

該團隊正設法研擬出能讓參與者親人接受的同意書,萬一在悲劇發生時能讓團隊使用死者的社交資料。

研究員會利用這些資料交叉比對腦震盪、家庭壓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以及其他可能造成退役軍人自殺的因子。

只用於觀察不介入受測者生活

雖然分析眾多參與者的個別行為可以提供線索,並從中發覺誰有自殺傾向,不過也許這項研究應該再加上分析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或他們在社交網路上與其他人的互動情形。

此外,如果這類系統不夠完善也可能過分放大事情的嚴重性。例如,它可能誤判使用者的情況,自行診斷使用者甚至干預他們的心理狀態,但目前這項計畫只純粹用於觀察、不會介入受測者生活。參與者可以自由退出監控機制,而收集到的數據也只有參與者和收集引擎可以讀取。

涂爾幹計畫現在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實驗,從分析社交媒體相關文字中找出65%的自殺關聯訊息,希望最後可以更深入了解自殺者的心理風險因子,幫助醫師在決定加入干預前有更多資訊可供參考。

延伸閱讀:

當生命走向盡頭:研究指出安樂死合法化不會增加病患求死渴望

神經醫學新發現:光控開關治憂鬱症、K他命除恐懼回憶

研究顯示:老鼠幼年受心理創傷,成年後易有暴力傾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