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專欄】揭開虛假議題的真相:最低工資政策真的能拯救勞工嗎?

銳傳媒/ 2025.01.10 05:10

【專欄】揭開虛假議題的真相:最低工資政策真的能拯救勞工嗎?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最低工資政策經常被包裝成改善勞工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其真實效果卻存在諸多爭議。支持者的論點通常基於理論假設,但實際數據顯示,過高的最低工資可能對就業市場和經濟成長帶來不利影響。本文結合美國加州的案例,並納入台灣、南韓、俄羅斯及雷根時代的經驗,探討最低工資政策的複雜影響與可行的解決方案。

最低工資政策的現實:以加州為例

在2022年,加州實施了將最低工資提升至20美元的政策,希望藉此改善勞工生活。然而,相關數據顯示政策的負面影響遠超預期。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自2022年至2024年,加州的民營部門僅新增了5,400個工作崗位,成長率顯著放緩。同時,快餐業損失尤為嚴重。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報告指出,自政策生效以來,加州已失去近10,000個快餐業崗位。2023年第一季度快餐業的就業總數為93萬人,但2024年同期僅為92萬人(BLS CEW數據)。加州政府報告顯示,2024年新增的政府工作崗位佔全年新增就業的96.5%,反映民營部門幾乎停滯不前。

企業壓力與外移趨勢也不容忽視。《華爾街日報》(WSJ)報導,許多餐飲連鎖企業選擇縮小規模或直接關閉部分門店。另有數據顯示,至少有1,250家小型快餐店因無法承擔工資成本而退出市場。更甚者,企業外移的趨勢也在加速。2024年,加州製造業因高工資與嚴苛政策,損失了約41萬個崗位。

南韓經驗:最低工資調升過快的教訓

南韓的最低工資政策為過快調升可能帶來的問題提供了警示。文在寅(Moon Jae-in)政府於2018年將最低工資一舉上調16%,希望縮小貧富差距,但效果卻與預期相反。根據南韓勞動部數據,此次調升導致部分低收入勞工的工時減少,特別是在餐飲、零售等依賴廉價勞工的行業。青年失業率短期內上升,從2017年的9.8%增至2019年的10.4%。

此外,南韓的中小企業和自營商受到巨大衝擊。南韓中小企業聯合會的調查顯示,40%以上的企業為應對成本壓力選擇縮減員工規模或降低營業時間。一些企業甚至考慮完全退出市場。南韓的經驗顯示,過快調升最低工資可能破壞就業市場平衡,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

俄羅斯的模式:經濟結構調整與最低工資

[caption id="attachment_55330" align="alignnone" width="1360"] 俄羅斯的最低工資自2018年起保持適度成長,並結合能源出口收益來補貼低收入家庭,減輕了企業負擔。俄羅斯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俄羅斯的失業率4%-5%,低收入家庭的購買力平均成長了8%。圖為普丁對各界代表談話/俄羅斯總統府網站[/caption]

相比之下,普丁(Vladimir Putin)主政的俄羅斯採取了不同的策略,避免過度依賴最低工資調整來解決收入問題。俄羅斯的最低工資自2018年起保持適度成長,並結合能源出口收益來補貼低收入家庭,減輕了企業負擔。俄羅斯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俄羅斯的失業率穩定在4%-5%,而低收入家庭的購買力平均成長了8%。

俄羅斯的經驗顯示,最低工資政策應結合其他經濟措施,如提升生產力、減稅和支持中小企業,以實現更均衡的經濟成長。這與加州的高工資、高稅負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雷根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就業奇蹟

在1980年代,雷根(Ronald Reagan)的經濟政策被稱為「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其核心包括減稅、減少政府干預及促進自由市場運作。儘管雷根時期並未強調最低工資,但其政策對就業市場的正面影響值得借鑒。

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雷根政府在1983年實現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月就業成長——僅在一個月內就新增了110萬個工作崗位。這主要得益於減稅政策刺激了企業投資與經濟活動,同時削減不必要的政府管制使得企業更靈活地雇用工人。

雷根政府並未頻繁調整最低工資,認為這種政策可能會阻礙自由市場的運作。事實上,雷根期間的最低工資實際購買力有所下降,但總體就業情況卻持續改善。與當前加州依賴最低工資政策不同,雷根的經驗顯示,創造有利的經濟環境能更有效地改善勞工福祉,而非僅依賴薪資法規的強制干預。

台灣的啟示:靈活調整與長期對策

台灣的最低工資調整政策相對靈活,2024年最低月薪達到26,400元新台幣,但其增幅通常在5%左右,避免對企業和就業市場造成劇烈衝擊。根據行政院勞動部數據,約220萬名勞工直接受惠於調升,平均月薪成長3.2%。然而,成本壓力也開始顯現。台灣工商協進會的報告顯示,中小企業的運營成本因最低工資提升增加了8%-12%,部分企業轉向自動化或將生產外移至越南等低成本地區。

同時,台灣的青年失業率從2023年的8.1%升至2024年的8.5%,顯示最低工資上調可能對特定族群帶來不利影響。台灣零售協會指出,自助結帳系統的使用率上升至全國連鎖店的30%以上,基層勞工需求進一步下降。台灣的經驗顯示,最低工資政策應與技能提升計劃結合,減少對勞動密集型工作的依賴。

自動化的影響:全球趨勢與未來挑戰

無論是美國、南韓還是台灣,最低工資上調的另一個共通效應是加速自動化進程。麥當勞(McDonald’s)等快餐巨頭在加州部署自助點餐系統後,勞工需求減少了12%。南韓的便利店業務已經實現無人化試點,預計2025年將有超過15%的零售店完全自動化。

在台灣,部分製造業企業採用人工智慧(AI)技術來降低人力成本。例如,某大型電子製造商於2023年引入500台機器人後,基層員工數量減少15%。這一趨勢將對低技能勞工造成長期挑戰,促使政策制定者重新審視教育與培訓計劃的重要性。

結語:政策平衡與多元策略

最低工資政策的核心應在於平衡勞工福祉與市場需求。然而,加州與南韓的數據顯示,過快或過高的最低工資調整可能帶來勞工失業、自動化加速等負面影響。俄羅斯和台灣的經驗則強調,應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靈活政策來緩解最低工資上調的壓力。

台灣過往的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鑒,顯示政策制定者應以長遠視角結合多元手段,包括技能提升、減稅和支持企業創新,來實現改善勞工生活的目標,同時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