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or右?量血壓該測量哪一手?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6.10.27 00:00

長期血壓失控,不僅會增加心臟病和腦中風的風險,甚至比一般人更貼近死亡,對此,醫護人員總是苦口婆心地呼籲民眾,要養成按時量血壓的習慣,但是,您量對血壓了嗎?量血壓要測量左手還是右手呢?每個人的血壓標準值都是140/90 mm Hg嗎?且聽專家怎麼說!

人的一生中,罹患高血壓機率高達9成5!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崢偉表示,高血壓是一種老化性疾病,再加上家族性遺傳基因的影響,每個人一生中會有95%的機會罹患高血壓,其中絕大部分在30至50歲左右就被初次診斷。若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或是根本未注意到自己是高血壓族群,而未能做好血壓控制,恐引發心臟血管疾病,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所做的調查數據,2002至2007年間的高血壓患者,罹患腦中風的風險是「非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族群」的2.84倍,併發心臟病機率是1.93倍,引發的全死因死亡率風險則為1.77倍。

遠離高血壓先建立量血壓習慣,但您做對了嗎?

要遠離高血壓與其併發症,「量血壓」是首要任務,許多人認為量血壓測左手或右手就行了、血壓值不超過140/90 mm Hg就沒問題,如果您也抱持的相同看法,那就錯了!

要遠離高血壓與其併發症,「量血壓」是首要任務。

【正確量血壓5要點】

劉崢偉醫師表示,正確的測量血壓觀念有以下幾個要點,包括:

1.固定的測量時間:養成每天早晚固定時間測量並記錄的習慣,建議早上起床排空膀胱尿液後靜坐10分鐘再量,晚上則在洗完澡後半小時量測。

2.量血壓前的準備:盡量選擇安靜又舒適的場所測血壓。量血壓前1小時應避免喝咖啡、飲食、抽菸或使用去充血劑(decongestants),30分鐘前避免運動,5分鐘前保持靜坐,同時移除壓脈帶包覆位置的衣物,且排空膀胱和腸道,以免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心跳輕微加速、血壓上升。

3.正確的量測姿勢:選一張有靠背的椅子,放鬆坐著,背部倚靠椅背,腰部挺直,雙腳平放、不蹺腳或交叉,手臂要有桌子支撐,手心朝上不施力,脈壓帶位置與心臟同高(大約是乳頭連線的高度)。

4.選擇合適血壓計:視使用者手臂粗細選擇壓脈帶尺寸適中的血壓計,若體型肥胖,壓脈帶包覆圈數太少,測得的血壓會偏高;若體型太瘦;壓脈帶包覆圈數太多;測得的血壓會偏低 。

5.初次兩手都要量:第一次量血壓時左右手都要測量,之後則可固定量測血壓較高的那一手。此外,每次量血壓需測量2次,每次間隔1至2分鐘,取其平均值再紀錄收縮壓、舒張壓和脈搏。

世界各國對高血壓患者設定的血壓目標和第一線用藥標準,會隨年齡、族群和合併病症而不同。

理想血壓各國不同 140/90非一體適用

值得關注的是,並非所有人的標準血壓值都是140/90 mm Hg!劉崢偉醫師表示,民眾在醫院測得血壓超過140/90 mm Hg以上,才會被視為高血壓,但在舒適的家中量測,連續7天的平均血壓值只要超過135/85 mm Hg,即符合高血壓的定義。

另以治療面來說,目前世界各國對高血壓患者設定的血壓目標和第一線用藥,也會隨年齡、是否合併特定慢性病和人種而有不同。舉例來說,由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暨台灣高血壓學會共同發表的高血壓治療指引,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治療目標應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但80歲以上老年人則可放寬至150/90 mm Hg;至於高血壓合併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腎臟病且有蛋白尿,或需接受抗血栓療法來預防中風的病人,則建議血壓要嚴格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

而對於老年高血壓的定義,歐美各國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國2014年高血壓指引指出,60歲以上老人的理想血壓即可放寬血壓治療目標至150/90 mm Hg以下;歐洲及加拿大則認為80歲以上患者血壓才放寬至150/90 mm Hg,與我國對於老年人的血壓治療目標一致。

有研究發現,血壓控制的下限在有心血管風險因子,但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若積極將收縮壓控制在120 mm Hg以下,可比控制血壓在140 mm Hg以下者額外降低25%的心血管風險,但頭暈等低血壓症狀的發生率也較高,因此是否需要將血壓降低至120 mm Hg以下,則因人而異。

每天持續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習慣,長期有助降低血壓。

不一定要吃藥!生活6招也能控制高血壓

雖然各國診斷高血壓的標準不同,但預防或改善高血壓的生活原則卻相去不遠。劉崢偉醫師表示,控制血壓有減重、高纖低脂飲食、少鈉飲食、增加身體活動、控制飲酒量,以及戒菸等6 大原則,若健康的生活形態仍無法有效降低血壓,則需要積極以藥物治療;在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期間,可以同時合併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之後再隨著危險因子的改善,機動調整降血壓藥物的種類與劑量。

【血壓控制6大原則】

1. 減重:主要針對BMI值超過25的過重和肥胖者,每減重1公斤,可降低收縮壓1 mm Hg。理想的BMI介於22.5至25之間。

2. 高纖低脂飲食:水果和蔬菜的膳食纖維含量高,能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取。長期奉行高纖低脂的飲食習慣,可降低10至12 mm Hg收縮壓。

3. 少鈉飲食:東方人飲食普遍偏鹹,台灣心臟學會建議國人降低飲食中鈉含量,每天鈉離子需控制在2至4公克,相當於3至6公克食鹽。每減少1公克鈉攝取,可降低收縮壓約2.5 mm Hg。

4. 增加身體活動:每週5天進行中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天持續30分鐘以上,長期下來可減少收縮壓3至7 mm Hg。

5. 控制飲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攝取量不超過30公克,女生不超過20公克,長期下來可減少收縮壓2至4 mm Hg。

6. 戒菸:雖然沒有明確的降壓數字可供參考,但戒菸可明顯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4458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