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為創作者鋪軌道——屬於創作/研究者的孵育工程 「2024 CREATORS開放工作室」展示文化實驗的潛能

中央社/ 2024.09.20 11:5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20 11:53:04)文化實驗是什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自2018年啟動營運後,在同年推出「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簡稱「CREATORS計畫」),以「未來視野、實驗精神、人文脈絡、跨域共融」四項指標,遴選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實驗提案,到今年已邁入第七屆,而每年舉辦的「開放工作室」活動即將於9月22日週日登場,八組團隊將在進駐空間呈現階段性的創作內容,並有一場講座分享藝術駐村經驗,來現場也許會對文化實驗是什麼,有初步的體驗與答案。

不同於多數補助計畫聚焦於展演映成果發表,「CREATORS計畫」強調創作和研究前期的階段,也就是由0到1的孵育階段。此計畫被定位為核心計畫,呼應C-LAB以面向未來的新型態藝文機構為目標,以及作為孕育文化藝術創新基地的定位。「CREATORS計畫」不僅是重要的藝術創作孵育平台,也鼓勵創作者勇於嘗試跨領域共製、技術媒合與異業合作,探索文化實驗的可能性。

此計畫目前已累積超過70個文化實驗提案,而最初的文化實驗潛能,藉由歷年來所支持過的提案及其成果漸趨清晰,參與的團隊除了帶著計畫在各個場館發展完整的展演創作,也獲得如台新藝術獎、桃園國際藝術獎等肯定,足見支持藝術文化的實驗階段,有助於新型態的創作發展,並能夠支持計畫或議題類型的創作研究。 C-LAB CREATORS計畫邁入第七屆,團隊將在開放工作室呈現階段發展內容,圖為2023年朱峯誼、姚睿蘭、徐詩雨、吳礽喻《導體大系》計畫的開放工作室現場。攝影/陳又維、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回顧過往,這些提案包括了聚焦白色恐怖檔案的「安魂工作隊」,以工作坊形式帶領參與者重新檢視不為人知的歷史檔案;或是像燧人氏、張永達、陳乂、李亦凡等,將冰冷的科技技術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形式,為觀者創造新時代的美感經驗;又如「她的實驗室空間集」、「石在工作隊」、「空城現場」及施懿珊、蔡咅璟等,透過長時間的研究、駐點與踏查等行動,從行動方案集結成為可視化的展演活動。這些文化實驗面向各異,從關注的議題、美學形式的探索,乃至於應用新技術,都展現出臺灣藝術家旺盛的創造能量以及具有新意的研究實力,而這些提案經過C-LAB的孵育後,歷經階段性的發展與時間的積累,往往展現出精彩而豐富的內涵。

曾於2018、2020以及2022年獲選的藝術家施懿珊,其三個階段性研究最後匯集成為臺北市立美術館TFAM年度個展「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施懿珊個展」,藝術家蔡咅璟的同名計畫「帝國的標本」,也於2024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帝國的標本—蔡咅璟個展」。

「安魂工作隊」持續經營白色恐怖相關計畫,通過2018至2019年的基礎,除了在2021年綠島人權藝術季參展,他們的創作和工作坊也散見於各個展演活動。「引爆火山工程」的系列創作,於2022年入選高雄美術獎、2024年《焱族:火山群島之洋》於基隆美術館「未記持」中展出。林彥翔、王正祥的計畫《當奇跡再次發生》獲選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而包括石在工作隊、藝術家李亦凡的研究,後續的展覽都獲得台新藝術獎的季提名肯定,李亦凡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更獲頒第20屆台新藝術獎的視覺藝術獎。 C-LAB CREATORS計畫邁入第七屆,團隊將在開放工作室呈現階段發展內容,圖為2023 年開放工作室時郭家穎對觀眾介紹《啟 ‧ 靈》計畫。攝影/陳又維、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2024年開放工作室將分享階段性成果的獲選計畫分別為:

宇宙探索號 ── 迷人的假色與量化的情感:「陽春麵研究舍」的兩位藝術家陳姿尹和莊向峰,試圖理解宇宙觀測邏輯和AI人工智慧對人類情緒的辨識,這個計畫案期待和觀眾一起探索宇宙的認識及相關知識是如何建構,也試著和AI新技術對話。

生物材料基的耐水織品方案:藝術家胡乘祥專注於服飾材質的開發實驗,試著藉由材質試驗尋找耐水織品的方案,他期待營造出陌生文明感,鬆動觀眾對文化的既定認知,引介不同的觀點與想像,如低科技工藝環境下的技術創新,反映不同的技術與進步觀點。

聑蝶文教基金會:藝術家阮永翰以虛構的昆蟲作為媒介,試圖重構曾經發生在鳳山一帶的白色恐怖檔案歷史。1949 年國民黨海軍在內戰失利中轉進臺灣,來自四個派系的中國海軍內部充滿矛盾與衝突,一年內有近 60 艘海軍船艦叛變至敵營。1950 年代海軍內部在四海一家的口號下進行大規模肅清,許多官兵被帶進電信所後,就再也沒有出來。阮永翰藉由虛構的昆蟲「聑蝶」,串聯歷史事件和虛構的敘事,本計畫集合地方上的負資產,向市府提案規劃一座「聑蝶生態保育館」。透過特種保育、人權關懷與文創經營,期待將歷史共業轉化成地方創生的永續能量。

虛擬尋根計畫:人機協作拼湊的網路演義: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和劉吉榮在計畫中借用拍攝紀錄片的手法,與包括ChatGPT、Gemini等AI程式協作,讓AI回訪網路的歷史,在虛構和真實之間和AI共譜網路和AI發展的敘事。

臨時精神會所:藝術家陳哲偉向來關注精神病友的狀態及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此計畫中,他試圖以藝術為方法,並組織社群串聯和工作坊活動,和眾人想像一種未來精神疾病社群的可能提案。

狀聲詞的家屋:民眾居留空間之聲響-物態的採集、書寫與發聲計畫:擅長民間譚表演的藝術家楊雨樵,藉由對於居住空間的聲音採集,以多國狀聲詞探索研究聲音的可能性,計畫由多次工作坊與表演活動構成,橫跨民俗學、文學、比較故事學、 語言學與環境聲學,試圖和民眾一起發現口頭聲音表現的多樣面向

動作與動作的圖像:藉由排演的操作,試圖藉由動作的演練探索動作與社會文化的連結。劇場導演李銘宸的靈感來自著作《瀕臨絕種動作圖鑑:即將走入歷史的 100 種動 作》,在本計畫中他試著以「博物」的概念討論、陳列、演示,拉出關係返照――身體的博物館性、 身體與事物間的多重關係,並透過表演藝術的排演機制與即興方法,展開創作概念的研究與發展。

身體攝製場:本計畫由藝術家吳梓安、林亭君共同執行,他們透過對影像化身體的反思,「設置」身體並「攝製」身體化的影像。 透過研究、討論、田野調查、工作坊等工作方式,一方面思考電影中的三種身體──影像中再現的身體、觀眾的身體(如放映中的 身體感、使用技術物件的身體經驗)、影像/螢幕的身體(膠卷的有 機性、載體的可變性等),另一方面,倒轉研究圖譜,以雙向推演的方式研究身體與電影的關係。

聲鬥陣:此項目今年的藝術家為林映辰,關注探索身體感知接受聲音訊號時的狀態。在本屆的計畫中,CREATORS均展現豐沛的量能,持續拓展文化實驗的面貌,而CREATORS計畫中設置的年度觀察員,也於開放工作室期間提出他們的短篇觀察,做為本屆計畫的期中註解。

「CREATORS計畫」藉由提供軟硬體資源,以及文化機構所能擴散的多樣生態系,為「文化補助可以是什麼」做出另一種示範。做為文化實驗的先鋒,此計畫持續為創作者鋪軌道,藉著提供工作室、展演空間、器材與補助的支持,讓創作者可以有穩定的環境盡情地研究與發展創作計畫。C-LAB期許這個屬於創作/研究者的孵育工程,在未來能陪伴更多優秀的創作與研究者,一同探索臺灣藝術文化的多樣性。 2024 CREATORS「開放工作室」活動於9月22日週日登場。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活動資訊: 1.2024 CREATORS 開放工作室 日期:2024.9.22(日)13:00-19:00 地點:CREATORS空間2樓、3樓

2.講座: 講題:藝力與你同在:賈茜茹、林裕軒、吳柏葳、朱峯誼藝術駐村經驗分享 時間|9/22 (Sun.) 14:00–16:00 地點|CREATORS空間 102共享吧 主持人|莊偉慈 與談人|賈茜如、吳柏葳、林裕軒、朱峯誼

熱門關鍵字:

P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