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男性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死亡率正逐年增加,名列 2023 年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 6 名。在西醫「專病專藥」的治療模式下,搭配中醫「辨證論治」來扶正祛邪,攝護腺癌可望獲得有效控制,並享有更好的癌後生活品質。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明憲指出,攝護腺癌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年齡、飲食、環境和遺傳。年紀越大,發生攝護腺癌的機率相對越高,男性在 40 歲以後就要小心。臨床經驗常見平日飲食攝取過多高油脂動物性食物容易誘發癌症發生;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偏高,或長期慢性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血親中有攝護腺癌者,罹攝護腺癌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
初期症狀不明顯 依侵襲程度區分 4 期別
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和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差不多,包括尿急、小便不順、尿流變細、小便斷斷續續、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等。依不同期別,症狀也不同:
- 第 1 期攝護腺癌:用肛診、超音波均無法檢查出來,須靠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檢測發現。
- 第 2 期攝護腺癌:可由肛診、超音波檢查出攝護腺裡的腫塊。
- 第 3 期攝護腺癌:癌細胞已侵犯到攝護腺體以外,像是精囊、攝護腺周圍脂肪。
- 第 4 期攝護腺癌:即為癌細胞器官轉移,進一步侵犯到膀胱頸、括約肌、提肛肌及骨盆腔,或骨盆腔淋巴結轉移、骨轉移等。
下焦不通濕熱 出現頻繁夜尿得當心
在中醫的辯證論治裡頭,攝護腺癌可分為:氣陰虧虛證、腎陽虧虛證、腎虛濕熱證、氣虛血瘀證、熱毒內蘊證,這些證型都有症狀做基礎,以此來觀察病情變化。
攝護腺癌的症狀多屬下焦不通或濕熱,腎陽虧虛,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等部位,不通即小便排出困難、下肢水腫、便祕或腹瀉等,進一步還有癃閉、臨陣、尿血。具體就是尿頻尿急、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納呆、腰膝痠軟、腰痛、失眠、夜尿多、舌紅、腹部脹痛、口乾口渴、排尿疼痛、消瘦、畏寒肢冷等。
最主要的症狀,則是頻尿、急尿,且是內在的緊縮感,讓病患無力控制小便。葉明憲說,「通常健康的年輕人小便,幾 10 秒到 1 分鐘就結束了;年歲漸大,攝護腺慢慢腫大,小便流速改變,對小便的控制能力變差,頻繁夜尿多是先兆,正常人 1 至 2 次,有些病患一晚會起來 3 至 7 次,尿完卻收不起來的感覺,直到小便出血已是發作疾病。再者,罹患攝護腺癌,也會伴隨排尿疼痛,當小便經過尿道,因腫瘤流速慢又引起疼痛,會有刀在割的感覺。
中醫「輔助」為主 扶正祛邪緩解副作用
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多以手術、放射治療或和荷爾蒙治療,不過,部分攝護腺腫瘤會轉移至骨盆腔之淋巴結、骨骼,引起病患激烈疼痛。中醫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上以「輔助」為主,文獻指出,相對沒有中醫介入的患者,中西醫合療能減少 21.9%死亡率、減少 70%死亡風險。
特別是西醫治療期間,病患因手術、化療所導致副作用,如腸胃道不適、噁心、嘔吐、腹瀉、血球低下、貧血、食慾降低、血尿等,皆可以中藥緩解。處方以臟腑辨證為主,和胃健脾為主要思想,可能搭配良薑、香附、丁香等中藥,減緩腸胃不適。
即使攝護腺癌患者後期合併骨轉移,也能透過中醫藥來增強免疫力。在中醫裡,骨轉移癌的病因屬腎虛勞損,常以扶正祛邪為治則,早期主攻邪,包含溫陽散寒、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為主;晚期則扶正,溫陽補腎、健脾益氣等。
「病患並不是期待我們幫他消除腫瘤,而是期待幫助減少副作用,活得很久也滿意。」葉明憲說,當減輕癌症導致的痛苦,也就能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
葉明憲指出,攝護腺癌的中醫治療可分為 3 大類:
- 藥物:調理肝氣、宣發肺氣、補腎、解毒。
- 針灸:腹部和腰背針灸,把氣導向攝護腺,恢復地比較快,有些患者覺得腹部緊縮,也能被鬆開。
- 局部性溫熱療法:與溫灸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針對氣海、關元穴(氣海穴位於肚臍正下方約兩指寬位置;關元穴位於肚臍正下方約四指寬位置),幫助緩解腸胃道不適、改善便秘或夜尿等。或溫灸腳踝周邊穴位,幫助腎氣恢復,減經攝護腺壓力,也改善下腹虛寒、腰痠、貧血、手腳冰冷等症狀,溫灸可以啟動內在反應機制。
文 / 呂嘉薰 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