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丁繼續在烏克蘭進行殘酷的戰爭,中國對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支持引起了美國和北約的警惕。北京不僅幫助莫斯科逃避西方制裁。它還透過供應電腦晶片和機器零件等軍民兩用商品,提供了普丁維持其軍隊所需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在烏克蘭正努力建立自己的軍事資源之際,這種貿易對烏克蘭家門口的歐洲國家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
事實上,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只是中國成為歐洲主要挑戰的幾種方式之一。正如歐盟自2019 年以來描述其與中國的關係一樣,到2024 年,北京將遠遠不僅僅是競爭對手或競爭者。 (EV),北京也威脅到歐洲國家的安全。加上它為俄羅斯提供的經濟和軍事生命線,中國的工業產能過剩——即補貼生產超出需求的商品,然後將其傾銷到外國市場的做法——對歐洲的安全和經濟構成了重大威脅,特別是在汽車領域。
利亞娜·菲克斯和海蒂·克雷博-雷迪克( Liana Fix and Heidi Crebo-)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中國對歐洲的雙重威脅>( China’s Double Threat to Europe)分析北京對莫斯科的支持和尋求電動車主導地位如何破壞歐洲安全(How Beijing’s Support for Moscow and Quest for EV Dominance Undermine European Security)
截至八月底,北京還沒有費心進行報復
然而,儘管有這些擔憂,歐洲的反應卻很冷淡。在俄羅斯問題上,除香港企業外,歐盟僅將十家中國大陸企業列入制裁名單。這一步驟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於截至八月底,北京還沒有費心進行報復。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春季訪問北京期間要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禁止軍民兩用產品出口。但此後不久,普丁與習近平舉行了自己的會面,會上他達成了多項中俄商業和國防協議,包括擴大軍事演習。至於產業政策,歐洲目前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還不足以阻止中國廉價電動車湧入歐洲大陸的浪潮,也不足以為歐洲汽車產業的追趕和生存提供足夠的喘息空間。
到目前為止,針對北京的許多最嚴格的經濟措施都來自華盛頓。但歐洲不能再把這個問題留給美國。如果俄羅斯仍然對中國供應敞開大門,烏克蘭戰爭就無法以基輔的條件結束;如果中國幾乎可以隨意掏空歐洲工業經濟,歐洲就無法維持繁榮。幸運的是,歐洲擁有多種可以用來應對這項挑戰的工具,但它需要現在就開始使用它們。布魯塞爾和歐盟成員國必須表明他們已經準備好讓中國付出自己的代價。
俄羅斯的中國製造軍隊
中國對烏克蘭戰爭的影響可能是當前歐洲安全最被忽視的威脅之一。歐洲人需要放棄北京在戰爭問題上持觀望態度的幻想;中國已經明確選邊站隊。考慮一下俄羅斯武裝部隊的規模。 4 月,北約官員估計,自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軍力已成長 15%。根據美國最近的估計,這一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北京的支持。今年 5 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份報告估計,到 2023 年,七國集團強調的俄羅斯尋求維持戰爭的技術進口中,約 90% 來自中國。
北京也加強了與莫斯科及其親密盟友的軍事關係。 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白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士兵一起參與訓練演習,這是中國士兵首次出現在北約歐洲邊境。同樣在7月,俄羅斯和中國空軍在阿拉斯加附近舉行的聯合演習中出動了戰略轟炸機,導緻美國和加拿大緊急出動戰鬥機作為回應。同時,北京改變了對烏克蘭的外交立場,因俄羅斯缺席而拒絕參加6月在瑞士舉行的和平高峰會。相反,中國官員與巴西政府一起推動了自己的六點和平計劃,該計劃沒有提及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呼籲凍結衝突,以使俄羅斯能夠保住被佔領領土。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不是中立的
目前,北京繼續遵守對俄羅斯軍事支援性質的限制,並且沒有提供致命的軍事援助。但它透過向俄羅斯提供大量軍民兩用物資以及莫斯科在烏克蘭戰爭中所需的關鍵零件,日益淡化了這項限制的意義。美國透過制裁減緩了其中一些貨物的過境——中國大部分貨物是透過香港精心安排的。 7月下旬,拜登政府公開表示正在考慮對中國銀行實施制裁後,北京宣布對兩用無人機實施出口管制。即便如此,正如彭博社報導的那樣,中國和俄羅斯正在聯合開發一種類似伊朗沙赫德無人機的新型攻擊無人機,該計畫使北京更接近跨越致命援助門檻。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不是中立的。
中國士兵首次參加北約歐洲邊境演習。
為了說服北京有意義地減少對俄羅斯的支持,歐洲需要一項協調一致的行動計畫。首先,歐洲領導人需要與美國步調一致,就針對廣泛的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新的、更嚴厲的製裁達成一致,並且可以根據需要擴大製裁範圍。如果事先同意,這種集體做法將向北京發出信號,表明如果中國繼續支持俄羅斯,歐洲已準備好做出回應,並準備加強懲罰。它也表明,烏克蘭問題足夠重要,以至於歐洲各國政府儘管面臨中國報復的威脅,仍要採取行動。
歐洲領導人應透過與北京的直接對話進行溝通
在實施這些措施時,歐洲領導人應透過與北京的直接對話進行溝通。在內部,歐洲各國政府也應該為北京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做好計劃,包括在成員國之間分擔任何後果的經濟成本。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藉鏡歐洲為俄羅斯 2022 年入侵烏克蘭所做的準備,當時歐盟委員會確定了將受到對俄羅斯制裁打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並提出了減輕和分擔負擔的可能途徑。
其次,歐洲人需要調整自己的出口限制。 2023年6月,基輔經濟學院的分析師發現,在他們確定的385種軍事生產關鍵零件中,只有不到一半在歐盟軍民兩用產品管制清單上。這意味著許多可用於烏克蘭戰爭的軍民兩用物資仍在運抵俄羅斯。 2 月,歐盟與日本、英國和美國合作更新了其共同高度優先項目清單,即受到制裁的軍民兩用和先進技術項目。但俄羅斯的戰場技術供應不斷發展,為了維持有效的制裁,歐洲需要與美國密切配合,並不斷更新其對兩用物品的定義。
中國正在破壞歐洲安全
歐盟也應加強執法力度,防止與俄羅斯的間接貿易。這對於出口到中亞和南高加索地區的歐盟商品尤其重要,這些商品可以從那裡運往俄羅斯。布魯金斯學會稱,自2022年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以來,許多歐盟國家對吉爾吉斯斯坦、格魯吉亞和其他國家的出口大幅增長,這可能抵消歐盟對俄羅斯直接出口損失的三分之一。
最後,歐洲領導人需要認識到,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遵循戰略邏輯,而不僅僅是商業或經濟邏輯。透過幫助維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中國正在破壞歐洲安全,阻止烏克蘭取得有利於西方的勝利,並削弱西方領導的世界秩序。同時,北京透過支持莫斯科的擴張主義來遏制北約,並分散美國對印太和台灣的注意力。因此,讓中國因支持俄羅斯軍事而付出代價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步驟,對於歐洲和西方的安全也是必要的。
北京也透過其產業政策威脅歐洲的繁榮
儘管中國的軍民兩用商品供應有助於維持俄羅斯的戰爭努力,但北京也透過其產業政策威脅歐洲的繁榮。鑑於歐洲汽車工業對歐洲經濟成長和就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產能過剩對歐洲構成了最大的風險。儘管如此,與加拿大和美國等其他國家相比,歐洲對廉價中國電動車湧入的反應還是溫和的。從歷史上看,美國和歐洲對第一次中國衝擊——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製造業出口激增——反應不足,導致了工業的重創和商業部門的空洞化,以及相關的就業和創新生態系。最近,太陽能電池板產業已成為警示。儘管歐洲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重要產業,但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盜竊,再加上巨額補貼,使得中國生產過剩,破壞了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基於市場的競爭。同樣,中國鋼鐵和鋁業的產能過剩導致全球經濟上可行的生產大幅下降,並且這種情況至今仍在繼續。
中國廉價電動車有利於全球清潔能源轉型
可以說,中國廉價太陽能板的大規模生產有利於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今天對於中國廉價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也可以提出同樣的論點,特別是考慮到歐洲 到2035 年強制向零排放汽車過渡。該產業直接佔 六個歐盟成員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10%以上,相當於歐盟GDP的7%左右和製造業就業人數的8.5%。德國及其主要製造商寶馬、梅賽德斯和大眾面臨的風險最為嚴重。
同時,中國生產威脅的規模也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產能過剩的程度、對相關供應鏈和關鍵材料的控制以及不透明的補貼使二十世紀末的日本和韓國等先例相形見絀。如果沒有深思熟慮的防禦和進攻策略,以及對德國公司對中國市場(所有「三大」德國汽車製造商的最大市場)的依賴的複雜反應,歐洲可能會發現其國內汽車製造業遭受重創。多年來與中國合資夥伴分享寶貴的工程技術的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大力抵制歐洲的政策幹預,以期保持主導地位,尤其是在中國的豪華汽車市場。除了市場份額之外,他們還依賴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包括軟體、電子產品和電池。但德國企業正在打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為了與中國品牌競爭,大眾汽車已經在中國大幅折扣生產汽車,而德國在中國豪華汽車市場的份額,特別是電動車的份額,似乎也可能讓位給中國品牌。
中國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已佔歐洲進口總量的 37%
8月,歐盟委員會修改並降低了對幾家中國主要汽車製造商的6月份初步關稅,關稅因製造商而異,最高水準為46.3%,僅適用於不配合歐盟補貼調查的中國企業。儘管這些關稅低於許多分析師的預期,但歐洲領導人可能會在 11 月確認這些關稅。專家擔心,這些措施不足以阻止中國廉價進口產品和中國對歐洲生產的投資的海嘯,也不足以讓歐洲自己的汽車工業有機會迎頭趕上並生存下來。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到 2023 年,中國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已佔歐洲進口總量的 37%, 中國領先品牌目前正在爭奪取代歐洲頂級汽車公司的地位。歐洲監管機構還必須對中國試圖透過為中國製造的汽車建立歐洲電動車「套件車」裝配線來規避歐盟或成員國規則的行為保持警惕。除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外,中國還增加了傳統內燃機汽車的全球出口。當中國去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時,其出口的汽車中約有四分之三是汽油動力的。
考慮到巨大的利害關係,歐洲應該以與解決中國對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支持相同的戰略邏輯來應對產能過剩威脅。歐洲比美國更容易受到中國經濟報復的影響,但在製定針對中國汽車出口的有效應對措施時,歐洲不應低估自己的力量。中國急需歐洲市場,因為美國和加拿大等其他大型市場正在迅速關閉,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缺乏基礎設施或能源系統來支持大型電動車市場。在對中國對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補貼進行持續調查的過程中,歐盟委員會擁有的影響力遠比歐洲官員意識到的要大。他們應該使用它。
歐盟應考慮將關稅提高到46.3%以上
首先,歐盟應考慮將關稅提高到46.3%以上。目前的關稅行動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並堅持基於規則的做法。但它們可能還不足以抵消中國為其產業提供的全面補貼,因此不足以作為防禦性策略。華盛頓和渥太華為保護國內汽車工業採取更嚴厲的行動,這意味著更多的中國出口將轉向歐洲,一些官員願意為了氣候目標而犧牲歐洲汽車行業,一些公司願意縮減歐洲業務以取得成功在中國。美國認為,針對這種規模的產能過剩或傾銷的防禦措施並不是保護主義或反貿易,而是試圖保護企業和工人免受另一個經濟體大規模非市場扭曲的影響,從而產生嚴重的負面經濟溢出效應。儘管透過進一步提高關稅,歐盟可能會面臨與中國發生短期貿易戰以及在世貿組織面臨挑戰的風險,但最終中國的電動車出口將取決於歐洲的准入。鑑於北京傾向於讓一個歐盟成員國與另一個歐盟成員國對抗,並將其供應鏈武器化,歐洲也應該考慮建立一種機制來分擔此類貿易戰的任何後果。
看看中國管理這項戰略性產業投資的策略
其次,歐洲官員應該考慮借鏡中國自己的一些策略來應對北京。歐盟希望歡迎投資,包括來自中國汽車和電池製造商的投資。為什麼不看看中國管理這項戰略性產業投資的策略呢?過去幾十年來,中國透過承諾進入全球最大的商用和乘用車市場吸引了外來投資。在此過程中,中國可以製定參與規則,包括合資要求、所有權限制、技術轉移、本地化要求以及使用一系列其他非市場機制,這些機制對中國來說非常有利。歐洲不必走得這麼遠,但它應該利用進入歐洲市場的承諾來施加要求和限制。
歐洲官員應該考慮借鑒中國自己的一些策略來應對北京。
更進一步,相關方法可以使用一整套歐盟工具(例如入境投資篩選)來限制和管理中國在歐洲電動車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此類控制措施可以基於與國家安全、環境保護、健康和安全問題相關的具體標準,以及減少供應鏈依賴和避免 IT 硬體和軟體中內建的網路安全風險的必要性。
增強自己的電池供應鏈的彈性
第三步,歐洲應該利用中國電動車在歐洲投資的機會,增強自己的電池供應鏈的彈性。例如,歐盟可能要求中國電動車公司在新車製造基地附近建立電池回收設施,以購買未來電池生產所需的關鍵礦物和金屬。電動車顯然依賴電池,這給歐洲汽車製造商帶來了額外的障礙,因為歐洲汽車製造商必須依賴中國提供關鍵的電池原料。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鈷、鎳和鋰的採購和精煉方面幾乎佔據完全主導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要求在歐洲設立電池回收設施將增加歐洲未來獲得電池材料的機會,同時減少中國對清潔能源轉型所需原料的控制。電池技術的新創新很可能會消除對現有材料的依賴,但它們可能需要多年的時間。
同時,中國正加倍採取嚴厲的非市場策略,用關鍵礦產和金屬充斥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導致許多依賴市場的非中國企業破產。這樣做的唯一可能的動機是為中國鎖定全球供應鏈。透過將精心設計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與供應鏈彈性和脫碳結合起來,歐洲可以反擊北京的霸權策略。
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憑藉對俄羅斯的決定性支持和迅速征服歐洲汽車市場的雙重戰略,中國現在對歐洲的繁榮和安全構成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的威脅。布魯塞爾的新領導團隊在六月歐盟議會選舉後組成的新委員會的領導下,在加強歐洲應對這些雙重風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直領導歐洲的對華政策和對中國的補貼調查。即將上任的歐盟高層代表卡亞·卡拉斯對於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所構成的威脅有著清醒的認知。新團隊必須形成統一戰線,推動成員國對北京做出更強有力的反應。
歐洲沒有時間採取緩慢而漸進的方法。與90年代開始的中國衝擊相比,當時美國首當其衝,製造業市場份額和就業機會大幅流失,而即將到來的衝擊將對歐洲造成最嚴重的打擊。如果北京如願,歐洲可能會淪為中國商品和工業的去工業化出口市場,儘管它在邊境受到俄羅斯軍隊復興的威脅。美國前總統川普可能重返白宮的可能性應該會鼓勵歐洲人立即採取行動,而不是利用中國來對沖美國對歐洲可能採取的激進貿易行動。歐洲人將發現,如果他們自己無法對中國破壞烏克蘭和歐洲安全的行為做出強烈回應,那麼他們將很難向川普第二屆政府解釋為什麼美國應該支持烏克蘭和歐洲安全。現在採取行動符合歐洲最深層的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