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蘇明允專欄】獨裁的誘惑:為什麼極右翼擁抱外國暴君

銳傳媒/特別報導 2024.08.29 09:08

貝弗利蓋奇​ Beverly Gage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獨裁的誘惑:為什麼極右翼擁抱外國暴君>( The Autocratic Allure:Why the Far Right Embraces Foreign Tyrants) 說,記者雅各布·海爾布倫 (Jacob Heilbrunn) 在其有力且引人入勝的新書《美國最後》中指出,川普一到,海爾布倫就認出了這種人。 「我今天聽保守派談論匈牙利、俄羅斯、『覺醒』、『深層政府』、墮胎、移民和媒體偏見的時間越長,我就越相信他們的許多論點並不新穎,」他寫道。 「如果有的話,事實恰恰相反:這些論點代表了一種保護行為,保留了一種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修辭上的不滿和憂慮。”海爾布倫在《最後的美國》中描述了美國是如何在眾多極右翼知識分子、政客和潛在暴君的幫助下從那裡走到現在的。

 

 

川普的受歡迎程度違反了美國人的信仰

自新政以來,美國自由主義者就展現了忘記美國右派的非凡能力。 1950 年,社會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 (Lionel Trilling) 發表了著名的宣言,宣稱自由主義取得了勝利,他將保守派思想斥為“煩躁的精神姿態”。隨後麥卡錫主義的興起、對民權的大規模抵制以及約翰·伯奇協會都對這一假設提出了質疑——但當林登·約翰遜在1964 年總統選舉中擊敗了極端保守的共和黨人巴里·戈德華特時,最終的勝利再次宣告。然後理查德·尼克森當選。當他辭職時,民主黨人確信共和黨人和保守派已經被擊敗了一代。僅僅六年後,羅納德·雷根就出現了。

雷根的決定性勝利使得人們更難認為保守主義和美國主義確實是不相容的。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認為某些想法——明顯的種族主義、「美國優先」本土主義——已經永遠被置於政治邊緣。這就是唐納德·川普讓自由派措手不及的部分原因。他的受歡迎程度違反了關於美國人的信仰以及他們在二十一世紀應該如何行事的核心假設。即使是現在,在川普取得一場勝利和一場令人緊張的後續行動之後,似乎仍然很難相信美國選民真的能讓他重新掌權。左派可能將美國歷史的大部分視為壓迫的傳奇,從定居者殖民主義到奴隸制、吉姆克勞法到移民排斥。但當你意識到你的廣大同胞顯然仍然支持其中一些想法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將外國獨裁領導人視為地緣政治盟友

歷史學家定期試圖指出保守派和極右翼思想有自己的歷史、譜系和持久力。 1990 年代中期,艾倫·布林克利 (Alan Brinkley) 敦促歷史學者解釋——而不僅僅是譴責——造就了雷根的保守派浪潮。川普當選後,歷史學家里克·珀爾斯坦在《紐約時報》雜誌上發表道歉聲明,感嘆「美國過去的職業守護者」試圖實踐布林克利的格言,「推進了一種關於美國右翼的敘述,而這種敘述是過於狹隘,無法預測像川普這樣的人的崛起。從那時起,學者和記者試圖糾正這項記錄,對約翰·伯奇協會、本土法西斯主義、三K黨和其他極右派的化身進行了大量新研究。傑斐遜·考伊 (Jefferson Cowie) 的《自由的統治》榮獲 2023 年普立茲歷史獎,講述了在阿拉巴馬州一個縣展開的「白人反抗聯邦權力的傳奇」。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為當今右翼創建譜系的嘗試都集中在國內政治上。結果,他們忽略了川普政治品牌中最引人注目和最令人不安的方面之一:他不僅將外國獨裁領導人視為地緣政治盟友,而且將其視為如何過上美好生活的典範。在環城公路內,外交政策專家對川普那種搥胸頓足、熱愛獨裁的風格敲響了警鐘,認為這是對民主規範的攻擊,與美國的傳統、理性和做事方式格格不入。但正如記者雅各布·海爾布倫 (Jacob Heilbrunn) 在其有力且引人入勝的新書《美國最後》中指出的那樣, 川普的美國優先傾向——包括他對外國強人的欽佩——有其自身的歷史。曾幾何時,這些想法佔據了邊緣,其內容令人震驚,但不一定因其影響力而令人震驚。今天,它們正在成為主流。

海爾布倫創造了「theocon」一詞來描述等級制

海爾布倫伴隨著冷戰後的建制走向成熟。 1989 年,他在《國家利益》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這是當時蓬勃發展的新保守主義運動的內部機關報。在柯林頓執政期間,他成為《新共和》雜誌 的職員(可以說當時的新自由主義傾向比新保守主義傾向更高),然後在 2008 年回到《國家利益》並最終成為其編輯。從這個角度來看,海爾布倫既是新興極右文化的見證者,也是其批評者,這種次文化是圍繞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匈牙利總統維克托·歐爾班的崇拜而組織起來的。在《新共和》中,海爾布倫創造了「theocon」一詞來描述等級制、孤立主義和明顯的基督教傾向,這種傾向似乎正在流行新一代共和黨領導人中。即便如此,與許多華盛頓內部人士一樣,他並不完全預見川普會來。

然而,川普一到,海爾布倫就認出了這種人。 「我今天聽保守派談論匈牙利、俄羅斯、『覺醒』、『深層政府』、墮胎、移民和媒體偏見的時間越長,我就越相信他們的許多論點並不新穎,」他寫道。 「如果有的話,事實恰恰相反:這些論點代表了一種保護行為,保留了一種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修辭上的不滿和憂慮。”海爾布倫在《最後的美國》中描述了美國是如何在眾多極右翼知識分子、政客和潛在暴君的幫助下從那裡走到現在的。

信奉一種等級制度的世界觀

根據該書的副標題“右翼 與外國獨裁者長達一個世紀的浪漫史”,人們可能會認為《最後的美國》講述了一個熟悉的主題:美國政府如何以近乎無限的國家利益視角行事,與獨裁者上床。但海爾布倫對地緣政治原因而做出的道德妥協不感興趣(或可能對此感到困擾)。相反,他試圖描述美國人對國外殘暴且常常帶有種族主義的獨裁者的欽佩的黑暗歷史,從德國的威廉二世到南非的種族隔離政府。 「這本書挖掘的傳統並不是基於現實主義或實用主義,」海爾布倫寫道。 「相反,它植根於真誠的親和力。它的擁護者承認,或至少是公開地承認,威權主義,無論以何種形式,都優於民主。現實主義者可能會認為與獨裁者糾纏不清的聯盟是最小的罪。海爾布倫的角色慶祝邪惡本身。

這本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這是第一次歐洲大陸戰爭,引誘美國進行大規模動員。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 總統於1917 年宣戰,在國內釋放了反德情緒,從荒謬的(酸菜變成了“自由白菜”)到真正的鎮壓(禁止“不忠”言論的法律和關押可疑德國國民的拘留營)。但正如海爾布倫指出的那樣,美國右翼至少有一些聲音支持德皇作為民族主義願景和男性力量的典範。海爾布倫並不認同他們的觀點。他寫道,德皇是“一個怪物”,“讓二十世紀走上了衝突、流血和災難的道路”。儘管如此,海爾布倫還是試圖解釋德皇的崇拜者似乎喜歡什麼,以及他們如何編造一個故事,讓德國成為地緣政治受害者而不是侵略者。儘管這些想法在戰爭期間並不受歡迎,但凡爾賽令人失望的解決方案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給了它們一些吸引力。根據海爾布倫的說法,德皇的平反有助於產生「未來幾代美國威權領導人的辯護者將會採用的許多論點」。

這些論點是什麼?首先,他們是反民主的——信奉一種等級制度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觀中,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重要,而「偉大的領導人」(無論他在任何特定時刻是誰)最重要。除此之外,海爾布倫的理論家並不總是同意。有些人公開支持菁英統治,而有些人則聲稱要引導人民的意志。有些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有些人則蔑視教會和國家的自命不凡。有些人主張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有些人則主張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人則是自由主義的天堂。對某些人來說,例如惡毒的種族理論家洛斯羅普·斯托達德,最重要的是捍衛膚色界線。對其他人來說,這是為了保護傳統基督教、父權家庭,甚至只是等級觀念本身的鬥爭。

反精英常春藤盟校

儘管如此,這些人物仍然發現了一群值得讚賞的獨裁者。海爾布倫最有影響力的章節記錄了美國人對貝尼托·墨索里尼和阿道夫·希特勒的深深迷戀,這種迷戀始於20 年代,一直延續到他們政權的真正掠奪行為廣為人知的那一刻。正如海爾布倫指出的那樣,現代保守運動的幾位領導人物,包括出版商亨利·雷格納裡,一開始都是希特勒的辯護者,他們更喜歡希特勒的反共產主義、超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而不是與約瑟夫·史達林聯合反法西斯陣線。希特勒也回禮了。正如法律學者詹姆斯·惠特曼在 2017 年出版的《希特勒的美國模式》一書中指出的那樣, 納粹政權將種族隔離制度和美國強大的優生理論家視為其種族秩序的靈感來源。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海爾布倫所認定的極右派獨裁傳​​統的界線變得有些模糊。美國政府本身也支持反史達林主義的立場,與幾乎所有願意同意的人結盟。反共主義遠非極右派的專用語言,而是成為美國政治的通用語言。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變化。海爾布倫正確地將約瑟夫·麥卡錫列為他的川普先驅之一,這不是因為這位威斯康辛州參議員反對共產主義,而是因為他以獨特的右翼方式表達了這種反對。對麥卡錫和他的許多繼承人來說,問題不僅在於共產黨或蘇聯,還在於阻礙冷戰的自由派精英、名牌大學教授和行政國家官僚的整個複合體。

煽動自由派、譴責政治正確、推翻深層政府

沒有人比威廉‧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更能從這一系列思想中獲益,他是上世紀中葉保守派運動的神童。巴克利在 1951 年出版的《耶魯大學的上帝與人》一書中譴責他的母校是社會主義、反基督教灌輸的堡壘,以此開始了他的事業。然後,他繼續將麥卡錫視為陷入困境的美國英雄,用海爾布倫的話來說,他具有獨特的能力來征服「20世紀50年代共識社會的守門人——常春藤盟校知識分子、華爾街銀行家和自由派媒體」。 1955年,麥卡錫垮台後,巴克利創辦了《國家評論》,他堅信其他人必須與背信棄義、對共產主義態度軟弱的精英進行鬥爭。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國家評論》將認可一系列真正的恐怖分子: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拉斐爾·特魯希略、智利的奧古斯托·皮諾切特、羅德西亞和南非的種族隔離政府。該雜誌還將完善保守政治風格的眾所周知的版本。 「煽動自由派、譴責政治正確、推翻深層政府——所有這些都源於巴克利的早期努力,」海爾布倫寫道。

傾向於古怪的出身高貴的偽知識分子

和巴克利一樣,海爾布倫的學生中出身於常春藤盟校的人數驚人,尤其是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排名第三)。這種過度代表性可能與海爾布倫的選擇過程有關,這個過程似乎傾向於古怪的出身高貴的偽知識分子。但常春藤盟校持不同政見者作為右翼政治類型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今天的政壇充滿了受過常春藤盟校教育的人,他們最喜歡譴責自由派精英和僱用他們的大學。想想佛羅裡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耶魯大學)、參議員JD 萬斯和喬什·霍利(都是耶魯大學法學院)、前共和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維韋克·拉馬斯瓦米(又是耶魯大學法學院)以及最高法院法官布雷特·卡瓦諾(他不是一個而是兩個耶魯大學法學院)。甚至是川普,他是賓州大學教育的優秀產物,現在不僅是左翼校園活動家的大敵,也是整個事實專業知識和追求真理事業的大敵。

海爾布倫講述了一些離奇的故事,講述了當這種內部不滿情緒出現問題時會發生什麼。其中一個是巴克利的妹夫小L·布倫特·博澤爾(L. Brent Bozell, Jr.)的故事,他從耶魯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和法律學位,似乎正在走上《國家評論》式的精英抨擊式的美好生活。然後,1965 年,他搬到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在那裡他越來越接受高度天主教的神權世界觀。回到美國後,他投身於激進的反墮胎運動,幫助組織了1970 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示威活動。警察,並被迫被處決。

極右情緒的歷史是一個無縫且不變的旅程

當然,博澤爾和川普之間至少有一個重大區別。博澤爾是個邊緣人物,在保守派圈子裡廣為人知,但在其他方面卻默默無聞。川普已經擔任美國總統,並可能很快再次擔任總統。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解釋海爾布倫極右情緒譜系的關鍵不僅僅是它存在的事實。真正重要的是,當下時刻與《最後的美國》中所描述的大多數情況的區別在於,這些想法最終俘獲了一位美國總統以及該國兩大政黨之一的心。

這種不愉快的環境激發了海爾布倫的探索。然而,這本書本身卻很少關注影響力或權力的問題。海爾布倫通常避免評估他的研究對象的相對地位以及他們的想法進入或未進入主流的方式。 「他的感覺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他在談到反民主商人默溫·金博爾·哈特時寫道——但有多廣泛呢?海爾布倫認為,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批評者中,「不少人是親法西斯的」——但有多少人呢?海爾布倫在這些問題上的含糊其辭可能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量化影響力或遺產是出了名的困難。然而,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幾乎感覺不到變化,就好像外交政策中的極右情緒的歷史是一個無縫且不變的旅程。

川普描述了一個正在衰落的美國,成為世界的笑柄

事實上,在海爾布倫所描述的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這些情緒已經完全過時了——當然是真實的,但很難成為政策的驅動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少數美國名人可能喜歡德皇,但國內反自由主義的真正問題與威爾森的鎮壓政策有關,而不是與親德主義有關。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孤立主義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和他的支持者確實欽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但美國政府卻把國家的鮮血和財富調動到了完全不同的方向。目前唯一真正的先例可能是雷根政府,海爾布倫描述的許多角色都第一次嚐到了實際權力的滋味。當選後幾週內,雷根仔細研究了巴克利的人事建議,尋找用雷根的話來說「其理念與我們相似」的任命者。雷根也招募了《國家評論》圈子之外的人。新保守主義政治學家珍妮·柯克帕特里克 (Jeane Kirkpatrick) 成為了他的駐聯合國大使,她在 1979 年發表的評論文章《獨裁統治和雙重標準》指出華盛頓應該討好右翼獨裁者。

從大多數標準來看,雷根和川普在外交政策上幾乎沒有共同點。無論人們如何看待他的做法,雷根都是美國例外論和美國模式說服力的真正信徒。川普描述了一個正在衰落的美國,成為世界的笑柄。川普認為,普丁治下的俄羅斯至少擁有一個偉大國家應有的尊嚴、力量和自尊。海爾布倫的書表明,川普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此類主張的人——當談到外國獨裁者時,就像在許多其他問題上一樣,川普大多是藉用壞主意。然而,也許無意中,《最後的美國》也強調了為什麼二十世紀實際上與二十一世紀有很大不同,以及為什麼感覺美國現在正在進入未知領域。

熱門關鍵字:

北美 精選專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