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長跑多年,步入婚姻就沒有問題嗎?原以為最瞭解彼此的雙方,婚後該是幸福美好的童話故事,沒想到卻成了相愛相殺的開始,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優活健康網》特邀特邀心理學作家龔佑霖所撰此文,他建議,若想要考慮結婚,先做婚前評估必不可少,兩人的契合度是否能支持雙方走入婚姻,關係到「這5件事」能否達成共識很重要。
「為什麼你就是那麼重視朋友?」
「那妳為什麼又那麼自私,只想要我陪著妳?」
冠豪和雅琪交往了5年多,由於到適婚年齡,雙方也沒有想再找其他對象的念頭,於是就順理成章地步入禮堂。然而,等到結婚之後,卻有著大大小小的挑戰等著他們。
比如,冠豪下班後習慣和朋友去聚餐,雅琪卻不愛交際、喜歡兩人小世界。冠豪曾試著想帶雅琪走入自己的交友圈,但雅琪卻總是為之卻步。雙方時常陷入爭執,甚至不禁在心底懷疑:當初選擇跟你/妳結婚,真的是對的嗎?
婚前評估或許是必要之「惡」
我們不時也會聽到新聞故事、身邊的親朋好友或長輩親戚,在婚後對夫妻彼此的生活習慣、家庭觀念、教育方式⋯等互看不順眼,卻礙於年紀已經過了適婚年齡,或因為雙方有了孩子,而陷入到底是否該繼續走下去,或選擇離婚的徬徨當中⋯
婚姻,是許多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為了不讓自己最終步入離婚的後果,與對方一起進行婚前評估,判斷是否適合一起走入婚姻,其實是我們可以先做到的事情。畢竟若是婚結下去才後悔,放棄成本將高出許多。萬一發現彼此真的不適合,至少還能及時止損。
5面向判斷該不該結婚
到底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考慮跟對方結婚呢?我整理出5個方向,希望幫助你思考「現在是否適合與這個人結婚」,盡可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1. 對於金錢觀有共識
以情侶、夫妻共同理財來說,如果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至少要先達到收支平衡。有些夫妻會採取共同財產制,把雙方總體的收入和支出一併計算;有些則是平時各自花自己賺的錢,遇到要一起合出的錢,再另外計算或按比例負擔。
無論是想採取哪一種財產制度,最重要的是雙方在步入婚姻之前,就應對金錢的使用方式有共識。舉例來說,如果女方是公司的高階主管,男方負責跑Uber Eats來賺錢順便顧小孩,在這個年代並沒有「誰地位比較差」的問題。
即使女生賺得比男生多,也沒有關係,重點仍在於男女雙方對於金錢的看法,了解對方的花錢及儲蓄習慣。如果一方賺得多,卻希望賺少的一方也跟自己一樣花錢闊綽,兩者的期望值落差太大,就會導致金錢觀無法達成平衡。
2. 雙方能做到「真正溝通」
什麼是真正的溝通?台大社會系名譽教授孫中興曾經說過:「要溝通,就要先把嘴巴閉上聽對方說,不然總是有溝卻沒有通。」的確,一個好的溝通模式,應該是雙方輪流表達自己的意見,一方先說,另一方先傾聽,之後再換另一方表達意見。
要注意的是,溝通不是想說什麼都能直接說,出言不慎如刀刺人,既然要一起攜手走入婚姻,溝通時就應建立在為「雙方一起著想」的立場上。
3. 對親密關係有安全感
安全感看似抽象,但其實是指雙方在關係裡面,會不會經常出現「作戰」跟「逃跑」的模式;有些人吵架的時候,習慣逼著對方把事情講清楚,有些人則習慣用迴避、不說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其實和每個人自身的情感依附系統有關,一個人會用戰還是逃,通常源自於小時候受到對待的方式。
如果一段關係中,雙方時常出現戰或逃的模式,這點絕不可輕忽,因為走入婚姻之後不僅也會重複出現,在面對家庭中的重大事件時,效應可能更加無限放大。而這樣的情況,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嗎?不妨先自己思考這一點。
4. 會對自己和對方負責
在考慮是否該結婚的年齡,勢必都已是成年人了,但能不能對自己跟對方負責,卻不見得是每個人都知道、做到的事情。婚前雙方因為意見不同,吵架在所難免;但婚後需要看重的是,這段關係應該如何修復,又該如何守護。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遇到挫折就習慣性逃避,又或是輕易地向外尋求其他關係,這可能代表著一方時常需要其他人來滿足自己,那麼這段關係似乎不適合走向婚姻。真正的「對婚姻負責」其實也是對雙方負責,一起尋求任何挽救的方式,但不輕言放棄彼此。
5. 「三觀」合得來最重要
在一段關係當中,你與對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大致相符?世界觀指的是一個人用什麼眼光看世界;人生觀是指一個人對生命賦予的意義;價值觀則是在面對事情時,選擇用什麼方式來面對。
兩個人若沒有想結婚,那麼開開心心相處也無不可,但如果想要步入婚姻,是否能夠欣賞對方的三觀,就關係到了彼此是否能夠長久地交往下去。比如一方的人生觀是及時行樂,另一方的人生觀則講究節儉勤樸,那麼兩個人要結婚,需要磨合的觀念可能就會更多。
不過,即使婚前做了上述5點評估,也不代表婚後不會出現問題,畢竟結婚是兩個不同個體相結合的成果。美國婚姻專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曾說過:「伴侶之間的衝突有多達69%無法完全解決。」當你選擇了一個伴侶時,就等於選擇了一系列即將發生的問題。
因此,婚姻的重點或許並非在於問題如何解決(當然,仍要嘗試攜手解決,不解決只會冒出更多問題),而是在於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之後,你們是否能依然互相接納、欣賞彼此。
(本專欄反映專家見解,不代表《優活健康網》立場)(本文作者為心理學作家龔佑霖,筆名「貓心」,畢業於台大心理系、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所。著有《依附練習》)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