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原型艦海鯤級號持續在台船海昌廠內進行泊港測試(HAT),建造7艘海鯤級量產型潛艦月前拍版定案!據了解,國防部2025年概算經向賴清德總統報告同意後,啟動建造7艘海鯤級量產型潛艦(包括潛射魚叉飛彈系統與魚雷武器裝備)共編列2840億餘元 ,從2025年起分15年期程,以年度軍事投資預算去執行,建造採3+2+2艘潛艦三階段進行性能提升優化,全案由海軍統籌規劃執行,建造潛艦由海軍專案小組分別與台船簽訂建造儎台艦體主合約,以及由美商洛馬、雷神公司組專案團隊就潛艦戰鬥系統紅區裝備規劃來分三階段逐一競標完成。
7艘量產型潛艦分15年 採「軍事投資」裝備預算執行
據了解,海軍規劃建造7艘量產型潛艦分15年為期程,不以特別預算而是用軍事投資一般裝備項目來編列預算執行,採三階段3+2+2艘潛艦開工建造,在第一階段3艘的建造進度是每艘間隔1年6個月開工,若依規劃2026年首艘量產型潛艦在台船海昌工廠開工後,2027年下半年度就進入第二艘開工期程。
7艘量產型潛艦將分15年為期程,以用軍事投資一般裝備項目編列預算執行,並採三階段3+2+2艘潛艦開工建造。(台船提供)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納量產潛艦標配 7艘要價高出200億↑
據指出,原型艦海鯤號啟動建造後,潛艦召集人國安會諮委黃曙光督導完成潛艦建造、操作、補保相關標準作業規範;再者,因俄烏戰爭後歐洲對台關係轉變,過去規劃原型艦無法取得第一品牌的潛艦主機等重要組件系統,都分別對台解禁,因此建造海鯤號潛艦同時,黃曙光與海軍專案小組、台船海昌廠人員完成量產型潛艦第一階段3艘進行了先期優化作業(潛艦設計工程分析、模擬及評估),未來第一階段3艘量產型潛艦部分重要裝備系統會與海鯤號潛艦不同,但效能更為精進提升,未來第二、三階段是依據海鯤號潛艦服役部署後,依據作戰需求,以及可獲得的新科技裝備來進行優化調整,同時潛艦內使用國內裝備自製比例也會隨之提高。
今年2月底,當時海鯤號潛艦移置台船小塢作業,潛艦小組召集人黃曙光(左)還親自督導,台船董座鄭文隆(右)更站在中信8號浮塢旁高欄督導。(台船提供)至於7艘量產型潛艦從2840億餘元預算平均下來,平均每艘潛成本高達400億元以上,這比海鯤號原型艦造艦成本近312億元要貴出許多,比外界預測潛艦國造量產後,成本可望降到240億元有太大落差,其真正價格暴漲部分在戰鬥系統、潛射型魚叉飛彈系統與MK-48 Mod.6 AT魚雷,據指出,首先在潛射型魚叉飛彈系統,因海軍劍龍級潛艦2008年以代號「飛鏢專案」建案,編列58億7千萬元加裝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系統,2013年起陸續交付服役到2016年執行完畢,15年前2套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系統就要58億7千萬元,7艘量產型潛艦要成為標配,這個部分就至少200億元以上。
7艘艦預算暴增平均每艘潛成本高達400億元以上,比海鯤號原型艦造艦成本近312億貴,主要暴漲在戰鬥系統、潛射型魚叉飛彈系統與MK-48 Mod.6 AT魚雷(左)。(合成畫面/圖片來源:國防部提供、洛克希德馬丁網站)IDS潛艦國造戰系升級 中科院主合約商、洛馬得標執行
再者,有關戰鬥系統部分,據指出,早在2014年10月劍龍級潛艦在九鵬外海完成潛射型魚叉飛彈射擊驗證後,海軍進規劃劍龍級潛艦性能升級案 因當時潛艦國造政策還不明確,海軍只就劍龍級潛艦進行延壽升級。2016年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正式啟動「IDS潛艦國造」,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升級案一併將IDS潛艦戰鬥系統設計規劃納入,成為2+1來規劃執行,其優點是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進行升級測試時,也是替IDS潛艦進行測試,當完成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升級工程時,也代表IDS潛艦戰系完成可靠度測試。
2016年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啟動「IDS潛艦國造」,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升級案,將IDS潛艦戰鬥系統設計規劃併入。(資料照片/陳品佑攝)據了解,當年是以中科院為戰系主合約商,以邀商方式由美洛馬、雷神與法商(劍龍級潛艦戰系設備商)三家,就「電戰系統提升案」、「MK-48 ADCAP長程魚雷案」、「儎台及機電系統整合更新案」及「戰鬥系統提升案」等,提出各自的戰系性能提升方案,其中法商在知道整個戰系提升案是包括IDS潛艦,隨即向海軍表明,他們只獲得法國政府核准升級劍龍級潛艦,並不包括IDS潛艦,因此退出了競標的行列;最終劍龍級潛艦戰系升級案與IDS潛艦戰系由洛馬公司得標執行。
但是當年的升級案美商洛馬公司為次合約商,許多系統整合與設備的測試都是由中科院來負責,加上整合風險都是由黃曙光負全責,自然戰系的預算會壓到最低,且是最保險作法,當海鯤號潛艦交由海軍完成作戰測評,就代表海軍同時具有3艘戰力同級的潛艦擔任戰備任務。
量產型潛艦戰鬥系統改由洛馬、雷神競標 戰系成本暴增
但是量產型潛艦戰鬥系統改變由美商洛馬、雷神公司組專案團隊來競標,美商從提供裝備與部分系統的協力商角色,轉變為戰系主合約商,戰系裝備與測試的風險都是要由主合約商來承擔,只要有協力商裝備延遲交貨或系統整合未依合約期程完成,主合約商都要負責並有罰則,因此這項高額風險承擔的損失費用在原型艦中是看不到,美商自然要將風險承擔反應到成本中。加上是在2023年的估算的成本,不能以2018年成本來計算,所以戰系成本暴增不是沒有理由的。
據了解,海軍從2023年底就請美商與設備商進行量產型潛艦的報價,今年4月國防部要求海軍估算7艘量產型潛艦預算,當時海軍提出在2800億餘元以上,雖國防部要求重新估算,海軍也曾規劃將部分重要設備不納入美商專案小組單獨報價,但結果還是一樣,最後國防部也接受2840億餘元預算,經向賴總統進行2025年國防概算簡報同意,7艘量產型潛艦就此定案。(責任編輯:許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