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新癌王」-肺癌當中的小細胞肺癌(SCLC)易復發、產生抗藥性;肺外神經內分泌瘤癌(epNEC)發生率不斷上升,且診斷困難,發現時多已為晚期。為了將創新研發的能量最大化,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百靈佳殷格翰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期許「強強聯手」,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進程,將聚焦腫瘤、糖心腎共病等6大領域,期許造福更多病患。
小細胞肺癌 惡性度高、奪命快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111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顯示,肺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台灣每年約新增1.3萬名肺癌患者,其中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約佔整體肺癌的1/6,是一種進展快速的惡性腫瘤。
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逾7成屬於廣泛性小細胞肺癌,為神經內細胞腫瘤的一種,發現時多半已出現對側淋巴、肺及遠端轉移,雖對化療反應效果佳,但多在6至15個月內復發,且常產生抗藥性,即便再化療或採取其他治療,效果往往不佳,五年存活率更低於5%,因9成以上為長年吸菸或長期接觸石棉、苯等致癌物質的工作者,因此有「老菸槍殺手」之稱。
賈伯斯癌 近20年確診數激增13倍
奪走蘋果聯合創辦人賈伯斯性命的「賈伯斯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為內分泌系統的神經細胞產生病變,全身只要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會發生,包含上述的小細胞肺癌(SCLC),及肺外神經內分泌瘤癌(epNEC)等皆然。患者除了面臨腫瘤的威脅外,還會出現內分泌過量的問題,導致診斷困難,且發現時多已為晚期。
神經內分泌腫瘤近年來發生率不斷上升,根據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過同時期大腸癌成長率的1.83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治療已多年沒進展,療效有限,亦無其他藥物可幫助。
15個新藥與適應症 強強聯手接軌國際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百靈佳殷格翰簽訂MOU。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每年院內外研究經費投入高達40億元,不僅在精準醫療、世代醫療、癌症醫療、智慧化醫療、各領域醫療都投注很多心力,每年都發表3千篇以上的國際論文。」此次雙方合作可謂「強強聯手」的雙贏策略,希冀發揮長庚醫學研究與臨床的優勢,增加國內外競合的機會,攜手加速找到適合病患的治療方針。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林永昌表示,長庚醫療體系每年平均執行800多件臨床試驗,曾多次通過美國(USFDA)及歐盟(EMA)衛生主管機關查核,並二度獲美國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認證(AAHRPP)評鑑為優秀等級。此次合作聚焦早期臨床試驗,結合長庚醫院具備國際卓越的臨床試驗品質,期許找到更多適合台灣病人的解決方案。
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表示,過去百靈佳殷格翰在多種適應症新藥的開發道路上完成多項突破,自2022年有3000萬名患者受益於創新藥物,同時深化對新療法的研究。過去10年來,百靈佳殷格翰與長庚醫療體系已開展上百個臨床檢測點、近70件臨床試驗,近4成皆為早期臨床試驗。近來聚焦6大專科領域:糖心腎共病(CRM)、思覺失調症(CNS)、胸腔科-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免疫、腫瘤、眼科等,「目標在2030年前能在多數尚無治療方案的疾病上,提供出新的領域,推出15個全新藥品與適應症。」
雙方合作對於患者有何助益?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郭志熙以肺癌為例,「肺癌的標靶檢測很重要,像是2013年妥復克藥物,早在2007年就在長庚做臨床試驗,第一期看到藥物動力學、第二期找到合適藥劑量、第三期看新藥、對照組隨機分配統計學上的差異,早在藥物上市前期,醫師在臨床試驗階段就已經累積很多經驗。」可讓醫師增加信心,清楚什麼患者適合用什麼藥,該如何處理副作用,同時也是嘉惠患者。
新型態療法 創新研發改變治療困境
臨床試驗透過科學的方法找尋並確認新的治療方向,以對癌症患者達到真正效益,對於易復發或難治的廣泛性小細胞肺癌、「賈伯斯癌」神經內分泌腫瘤這些無接續治療、患者無藥可選的疾病更是重要。
癌症藥物早期臨床試驗,多嘗試新形態或新標的治療來改變或控制病情惡化的趨勢,以補足現行治療的缺口,或幫助患者更有效控制疾病。近年,癌症臨床試驗的發展也有加速的趨勢,有些治療若在第一期或第二期觀察到良好治療效果,有可能不用等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就可能通過核准,相較於一般審核程序提早2至3年就能讓更多的患者獲得幫助。此次雙方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期許以各自的優勢與資源,透過創新研發能改變治療困境。
【延伸閱讀】
GSK 與長庚大學簽訂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 促進產學共創培育公衛人才
亞洲準譯與Illumina簽署MOU 拓展mNGS應用於感染症領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6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