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水雉保育三十年 守護身影浮生記

中央社/ 2023.12.15 14:21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15 14:21:03)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分享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15)日發表新書《浮生 記一群守護水雉的身影》,自1989年水雉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以來,歷經三十餘年,水雉族群數量由50隻增加到2882隻,正是過去這些年由公部門、NGO團體、企業、學界等各方人士,一棒接一棒共同努力、齊心投入的成果。《浮生 記一群守護水雉的身影》透過報導文學記錄許多守護水雉,無私奉獻的身影,除交織出一段段動人故事,也是近代保育政策的縮影,在書中可以得知農田生態系保育、綠色保育標章、國土生態綠網、瀕危物種及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等多項保育政策的緣起與故事。

新書發表會中除了播放作者的導讀影片外,更邀請書中多位參與水雉保育的夥伴現身說法,包括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李文珍主任、高雄野鳥學會林昆海總幹事、臺南社區大學吳仁邦專案經理及官田菱農林丙火先生,現場一同分享他們與水雉保育的淵源。

林華慶於會中憶及復育水雉族群的心路歷程及轉折:2009年他到林業保育署的前身林務局擔任技正,負責官田水雉園區營運相關業務。當時的園區主任邱滿星與經理翁榮炫提出改善園區濕地型態、移除外來水生植物與提早種植菱角植株以增加水雉繁殖窩數的構想,認為透過這些方式可讓全臺族群始終無法超過百隻的水雉有效提升族群數量。林華慶當時說服長官增加一倍的補助經費,讓園區著手改善棲地,而這些策略也果真奏效!2009年冬季進行水雉族群調查,數量一舉突破200隻。

然而在當年12月底與2010年1月初的水稻春耕時分,官田農地陸續出現大批死亡水鳥,園區人員與臺南鳥會投入搶救與調查,總計共有4000餘隻鳥類死亡,其中包括85隻水雉,讓才露出一線曙光的水雉復育之路蒙上陰影。

林華慶表示,當時經水雉園區深入了解,發現是當地許多農民為降低插秧成本,改採稻穀直播而不租用插秧機插秧,為了防範鼠類或麻雀啄食稻穀,先將稻穀浸泡農藥後再行撒播,因而造成大批鳥類誤食中毒死亡。當時水雉園區與林務局商討對策,邱滿星與翁榮炫建議由林務局補助水雉度冬熱區農民每公頃3萬元的機械插秧費用,避免大規模中毒事件再度發生。而林華慶則提出,除了插秧補助,也要設法引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才能讓水雉保有優質的永續棲地。

林華慶說,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中毒事件,透過媒體的報導,有好幾位民眾透過電郵,要求林務局應依野保法重罰農民,但他深知,農民將稻穀浸泡農藥,是為了保障收成,並非刻意毒殺水雉,法辦農民雖可滿足愛鳥人士的「正義」情緒,但也將使與水雉比鄰而居的農民,認為政府只顧鳥命,不管農民生計,進而遷怒鳥類,無助水雉保育,更有違社區保育原則。林華慶決定走一條長遠且充滿挑戰的路-推動水雉度冬熱區農田的生態永續,邀請慈心基金會加入,輔導農民轉型友善農法,在相關團體的努力下,水雉族群數量每年顯著增長。

林丙火是朝夕和水雉相處的第一線農民,他的菱角田,也是水雉的家園。林丙火分享,水雉不只是在採菱角時相遇美麗物種,也是他的生命導師。他的太太有一天親眼看到水雉天敵白鷺鷥,一口吃掉水雉的小寶寶,當下痛心地掉下淚來!生命的循環活生生在眼前上演。生態保育及農民生計,絕非相互衝突與矛盾!水雉和菱農之間,是相守相依的情感相繫。

蘇慕蓉執行長分享,今天在這裡,見證保育工作其實是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農民、及農產品消費者之間協力合作的成果!尤其感謝當年的林務局,雖然面對部分輿論質疑為什麼林業機關要介入農業生產,仍積極突破部門之間的本位主義,前瞻性的推動農田生態永續。有這樣的成果,一生有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非常值得了!

李文珍笑稱,水雉嚴格來說是她的情敵!記得當年她肚子裡懷著女兒的時候,她的夫婿翁榮炫終日埋首水雉調查工作,讓她不禁懷疑我的老公到底是去了哪裡? 翁因病離世之後,她原先一度抗拒接下夫婿的任務,但當她想起翁當時為水雉的付出,決定堅強的扛起這個挑戰。身為農友的她,曾經聽到農友跟她抱怨:你們只顧鳥活得好不好,不在乎我們吃得飽不飽!一度相當挫折,但隨著透過園區這片土地,撬動這個社會開發至上的價值觀,堅守環境教育的推廣,農友從抗拒,轉變為開心地跟她分享農田中的生態復育成果,使她對生態保育與農友共榮的成效及林業及保育署於過程中的支持充滿喜悅與感恩。

因水雉保育而推動的農田轉型友善經驗,也成為現今林業保育署棲地保育政策的重要基礎,影響深遠。除了當時與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合作推動的官田水雉保育農產品標章,於其後擴大推動至全臺成為「綠色保育標章」外,林業保育署也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透過菱角整合性綜合防治技術(IPM)及運用有機資材改善菱角田的水質與土質,以友善耕作技術提升菱角產量與棲地環境,增加農民收益,也藉此讓友善水雉農田棲地逐年增加。

林業保育署也進一步說明,107年跨部會「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即是為維護淺山平原的永續農田生態環境而推動,在全臺45條保育軸帶之一的「南嘉南平原濕地保育軸帶」,就是以農田濕地為保育核心,串連周邊水田、圳路及埤塘水域,建立水雉、臺北赤蛙、金線蛙、鉛色水蛇的友善棲地;更與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合作水上鄉九芎埤棲地營造,增加水雉棲地。

而水雉復育,亦是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推動的開端。1998年開始進行的水雉保育獎勵方案與2010年的水雉度冬棲地改善補助方案,分別獎勵水雉繁殖巢位保護與配合冬季水位調節與春作水稻不拌農藥的農民,是臺灣推動生態服務給付的先驅案例。2021年正式於全臺推動的「瀕危物種與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水雉即是主要給付的標的物種之一。

《浮生-記一群守護水雉的身影》封面 本書可至國家書店(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09號,電話:02-25180207)洽購,或於國家書店網站(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29135)線上訂購。

水雉園區水雉孵蛋- 翁榮炫攝

林丙火與試驗友善新農法的菱田-黃瑞彰拍攝

新書發表會與與會民眾交流互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