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固醇一減藥就復發!醫揭病程「3階段」治療

優活健康資訊網/杏儒中醫 2023.09.07 09:30


張小姐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多年,長期都在醫學中心拿藥控制,但因不符合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對象,所以主要都依靠類固醇、消炎藥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在控制,雖然發炎指數維持在些微偏高的況狀,但關節腫痛變形卻是時好時壞,身體也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而出現諸多後遺症。



張小姐自述,在長期使用類固醇之下,逐漸出現圓臉、痤瘡、頭痛、胃痛、持續變胖、月經週期不規則等狀況。她說:「雖然類固醇很有效,但只要一稍微減少類固醇的劑量,關節腫痛就
馬上變嚴重,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只好來找中醫調理身體,希望可同時穩定病情,又能降低類固醇的量。」

延伸閱讀:
手腕腫痛又無力?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恐肌腱斷裂、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族群及病因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調,造成「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情形。該疾病較常發生在女性,且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

蔡易昌指出,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為四肢小關節,尤其會攻擊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一旦滑膜被攻擊,就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

另外,混亂的免疫系統,除了會攻擊全身的關節以外,還有可能侵犯其他的器官,如肝臟、脾臟、心臟、肺臟、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淋巴系統等。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風寒濕邪造成關節腫、晨僵症狀
蔡易昌說明,中醫方面,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而在所有痹證中,「尪痹」、「頑痹」更是符合。「痹」就是凝滯不通之意,「頑」代表病情反覆頑固,「尪」則是指痹證日久不愈,發生關節腫大、僵直畸形、骨質改變、筋縮肉攣、肢體不能屈伸等症。

他解釋,此病的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營衛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

在中醫古籍《素問.痹論》中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清代林驪琴《類證治裁》提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因此蔡易昌說明,尪痹初起多為邪傷營衛,因感受風寒濕邪而反覆發作,在疾病病程方面,起病緩慢,反覆遷延且經久不癒,常見表現以寒熱症狀、肢節疼痛為主,長期下來可內傳入裡,形成臟腑痹。

正如《素問.痹論》再提到:「五臟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病邪由表入裡,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五臟氣機紊亂,升降無序,氣血痰濁交阻,形成痰瘀。尪痹晚期多以痰瘀痹阻的證候為主,骨痛肌萎,關節變形,屈伸不利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3階段

蔡易昌表示,中醫治療上,除了一般以風寒濕熱各種常見痹症的辨證,區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之外,針對牽連日久的痹症,也會利用以下病程3階段,以及正氣、邪氣等相關因素來辨證,例如:

  • 風寒濕淤阻絡:一個或多個關節疼痛,腫脹,但不紅不熱,晨僵,痛處畏寒,得熱則舒,常因天氣變化而加劇,舌淡苔薄白,脈細或細小弦。
    治療:溫經散寒,祛風逐濕。
  • 邪鬱日久,化熱傷陰:症見關節疼痛腫脹,但局部灼熱,關節僵硬,初得涼漸舒,稍久則仍以溫暖為適,口乾而苦,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細小數或弦或弦數。
    治療:清化鬱熱,溫經通絡。
  • 正虛邪戀:症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腰膝痠軟,關節疼痛,經久不癒,痛勢綿綿,甚至徹夜不已,日輕夜重,舌苔薄白或白膩或白膩罩黃,舌質或紅或淡,脈細小弦。
    治療:益腎培本,蠲痹通絡。

經醫師問診後,評估張小姐是屬於「正虛邪戀」的階段,剛好在此時期,大多會遇到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減藥反覆發作,以中醫來說,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導致腎氣虛衰,而腎氣調理可以讓類固醇減藥更順利,又能預防減藥後的反跳。

蔡易昌進一步說明,在此階段的治療方法為,利用常用的益腎培本、蠲痹通絡中藥,調理一段時間之後,不但關節疼痛減緩了,類固醇減藥後,症狀反覆發作的情形也沒有了。

中西醫的治療觀點是不同的,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依照發炎指數及抗體類型來看,而是依「體質」及「證型」來治療。治療方法也不是以消炎及免疫抑制為主,而是調理身體,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進而使免疫細胞做出正確判斷、反應,才能讓疾病真正改善。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