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肇聰(Marco)現今為亞東紀念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在中學時就埋下想當醫生的願望,20 年前隻身從香港來到台灣念書,起因都是看到無國界醫生歐耀佳醫師的故事,前線救援的種子早已悄悄埋下,選專科時別挑了小兒外科,為了第一個無國界醫生任務彷彿 20 年前就開始準備。
當地唯一外科醫師!最高紀錄一天14台手術
南蘇丹雖建國超過十年,但不斷在內戰當中,超過十萬名的南蘇丹人流離失,同時面臨戰爭、傳染病和水媒疾病的夾擊,這是夏肇聰第一個出任務的國家,將在「班提烏流離失所者營地」進行服務,小小營地聚集超過 12 萬名難民,相當於澎湖縣的人口數。
還沒抵達前夏肇聰從飛機上往下看,全是矮小、整齊、簡單的房子,其實看起很漂亮,結果近看才發現房子全泡在水裡面,土壤和空氣中都夾雜著熱氣,但他笑著說:「這裡的環境比我想像中還好一點,雖然沒有冷氣但有電風扇,白天氣溫平均高達 37 度。」
有些醫師剛到當地會水土不服,夏肇聰從以前就愛各處旅遊,來到南蘇丹沒有適應不良,很快地就投入工作崗位,而他也是當地唯一的「外科醫師」,所有有手術需求的患者都會被送過來,夏肇聰需要 24 小時 on call ,一天開十幾台刀幾乎是家常便飯,最高紀錄一天 14 台手術。尤其到晚上附近的公立醫院,晚間醫護人力不足,患者全都會轉診到這,前一位執行任務的外科醫師還特別叮囑:「記得有空時就多睡覺。」
疾病性質大不同!發揮創意動手做醫療器材
過往在台灣受訓時,醫療設備一應俱全,在南蘇丹的手術房雖有基本硬體設備,包括手術台、手術燈、器械,但在並沒有相對先進微創手術,在當地採取仍最「傳統」方式開刀,手術團隊人員除了夏肇聰以外其餘都是本地人提供協助。
由於南蘇丹獨立後內戰衝突從沒有停止過,加上天災、傳染疾病,醫療需求供不應求,夏肇聰說:「在這看到的疾病性質跟在台灣完全不同,很多患者都是戰爭槍傷、刀傷,可能一天就有十個槍傷患者,但我在台灣十年都沒有看過一個。」
加上這裡檢查工具、儀器並不多,很多時候需要自己動手加工醫療器材,當地沒有「抽吸」儀器,夏肇聰便自己使用針筒來改裝,讓手術能順利完成。患者開完刀需要用復健儀器訓練肺部肺活量,夏肇聰則使用手套改裝來幫助患者做復健。
難產孕婦以醫師名字替小孩取名字
這裡除了醫療不足,交通也是一大挑戰,患者徒步涉水七天前來求診,其中有一個讓夏肇聰印象深刻的個案,一個孕婦難產得進行剖腹手術,而這是她的第二胎,前一胎因難產孩子沒有保住,這次說什麼都希望讓這個孩子順利活下來。
經過數小時的手術,當產婦聽到孩子有力地哭聲時,第一句話不是問孩子健不健康,而是「醫師你叫什麼名字?」,產婦為了感念醫生順利接生孩子,「我的小孩就以後就叫 Marco。」至今那產婦的笑容、孩子的哭聲都深植在夏肇聰心中。
夏肇聰在 2022 年 3 月首次進行南蘇丹的任務,相隔一年後再次重返,今年四月才剛結束當地任務的他說:「最大的感悟是要『珍惜』,很多身邊的朋友、同事突然在衝突中離世,不曉得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對親人想說的話就趕快說,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機會告訴他。」
無國界醫生已在南蘇丹進行人道醫療救援有 40 年,但當地狀況並未改善,仍有許多班提烏的難民正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存,夏肇聰期許自己每年都要出一次任務,用自己所學幫助人之外,希望社會大眾更加多關注國際難民議題。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大腿是人類第二個心臟」70歲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如何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