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簡秀枝》涿鹿·夢蝶 TCO精益求精聯手翻風靠新樂

愛傳媒/ 2023.06.05 11:00

簡秀枝》涿鹿·夢蝶 TCO精益求精聯手翻風靠新樂

簡秀枝》涿鹿·夢蝶 TCO精益求精聯手翻風靠新樂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素有「大提琴詩人」美譽的王健,詮釋起作曲家趙季平的《莊周夢》展現虛實夢境般的浪漫唯美,究竟變成莊子的蝴蝶,還是夢中變成蝴蝶的莊子,陶醉之餘,賓主共歡,莞爾以對。

    而委託朱雲嵩創作的《涿鹿幻想》打擊協奏曲,讓世界級擊樂手何鴻棋,以世界首演的霸氣,任精湛技藝飛舞下,鏗鏘碰撞,精彩絕倫。

    香港中樂團助理藝術總監兼常任指揮周𤋮杰,帶領TCO(北市國樂團),以「涿鹿.夢蝶」音樂會,愜意揮灑,共織一場如夢樂夜。

     勵精圖治的TCO團長陳鄭港,一直以跨域跨界,貫穿東西古今的思維,開發樂團極限,不惜重磅邀請國際明星級音樂家加持,砌磋琢磨技藝,也提升樂團戰力,累積更多經驗、自信與成就感。

    從小生長在馬來西亞的周熙杰,本身就是跨域才子,他大學時代主攻電腦,後赴美留學後,拿到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電腦及音樂雙學士學位,以及南卡大學管弦樂團指揮音樂碩士學位,回到馬來西亞後,就投入民族樂團的指揮'並延伸發展;2002年加入香港中樂團至今,從指揮、創作、編曲甚至跨界音樂會等,累積豐富經驗。

     1968年出生的王健,生長在文革時代,媽媽家是黑五類,外公牛棚關了10年,3歲那年,吹長笛的母親,被下放農村,12歲時全家才團圓。從小王健就跟隨演奏大提琴的父親學琴,父親後來去樣板戲的劇團工作,他在耳濡目染下,就愛上了大提琴。

    1979年命運之神來扣門,美國小提琴教父史坦(Isaac Stern,1920-2001)受中國官方邀請訪問大陸指導當地學生,王健當時就讀上海音樂學院附小,被點名在大師面前演奏,過程拍成了介紹中國音樂當時發展現況的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香港富商林壽榮就因為看了紀錄片,於1980年代資助他前往耶魯大學修讀音樂,林壽榮更把自己收藏的一把16世紀義大利克雷莫納的制琴師阿瑪蒂的尼古拉·阿瑪蒂(Nicola Amati 或Niccolò Amati,1596-1684)大提琴,借予王健演奏,名家配老琴,一直使用至今,開啟王健傳奇音樂家生涯。

    古典音樂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音樂建構了一個現實世界找不到的感覺,一個有著理想氛圍的世界,可以讓靈魂安頓的世界。王健為了那個不朽的世界,全心投入。

    濃濃文青氣息,悽迷琴韻,王健是音樂界公認的「大提琴詩人」,這回以琴寓意 深情詮釋莊周夢蝶,讓人拍案叫絕。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作曲家趙季平,長年研究民間音樂,非常熟悉鄉野民樂,對於該音樂風格的掌握,也獨到嫺熟。

    創作《莊周夢》的靈感來自莊子《齊物論》的物化觀點,他認為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和虛幻,當一個人認為事物存在真實與虛幻的差別時,已經存在問題。

     白話文的解釋是這樣的:莊子一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醒來之後,他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變成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中「變成蝴蝶的莊子」。因此,莊子提出一個「人如何認識真實」的哲學辯證問題,耐人咀嚼。

    趙季平就在虛實之間,見縫插針,結集洞蕭的開場,大提琴樂手接句延伸,發展出歌唱般旋律,拉弦組、吹管組依次對話輪奏,堂鼓聲起,變奏旋音飛竄,彷彿蝴蝶翩然起舞,時而洶湧澎湃,時而幽遊飛奔,如夢似幻。

    大提琴的獨白,是全曲中一大迷人處,王健手上超過4百年的尼古拉·阿瑪蒂(Nicola Amati 或Niccolò Amati,1596-1684)大提琴,音色醇厚唯美,非常動聽。

    王健拉琴時,總是眉宇深鎖,任琴音穿流,他的安可曲《二泉映月》,那是二胡名曲,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樂曲中流露世事多舛、民間苦難的意境,雋美生動,細膩而情感深邃,極具感染力。

     擊樂家何鴻棋,是國內知名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始團員之一,在國內外打擊樂界享譽盛名,昨晚他驚天一擊,鼓聲帶來豐沛力量,振奮人心。

    何鴻棋將與TCO合作,首演作曲家朱雲嵩創作的《涿鹿幻想》,透過打擊樂與國樂團的對戰,感受上古時代蚩尤大戰黃帝的史詩傳說,為了該項合作演出,何鴻棋忙完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完全沒有休息,立刻投入排練,五花八門的擊樂器,一字排開,連黃豆也成為載體,何鴻棋順手拈來,成把灑在大鼓上,叮噹作響,也是特色。技高人膽大,何鴻棋渾天鼓聲,把整場音樂會帶入高潮,震撼威武,餘音繚繞。

     音樂會在《步步高升》的大團奏中結束,掌聲此起彼落,TCO近期的精益求精,不但士氣抖擻,在圈內的重要性,日漸增加。陳鄭港團長期待更多市民朋友的參與、支持與肯定,讓TCO進步的動能不絕,登峰造極!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