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長期戴藍牙耳機!全球10億青年恐損聽力 醫曝改善方法

NOW健康/ 2022.11.28 13:55
新聞圖片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在街上戴著藍牙耳機,即使沒在聽音樂都很潮,就連高中生都習慣戴著藍牙耳機到處走。不過邊走邊聽音樂極有可能對聽力造成損害。


外媒《衛報》報導,由「BMJ Global Health」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12到34歲的青年中,有24%的人「音量過高」,也就是以不安全音量收聽音樂,甚至強調全球超過10億的年輕人口恐面臨「聽力受損」風險。


聲音反覆刺激 容易造成聽力減損


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許文龍表示,談聽力受損前,首先應該了解耳朵的構造,以及耳朵如何「聽到」聲音:聲音收集由外耳的耳殼進入到耳道,推動耳膜與聽小骨、再推動內耳神經細胞。我們的神經細胞是屬於毛細胞,推動時擺動產生電位,之後送到腦部才能聽到聲音。「所以基本上,耳朵是種傳動構造,將聲波放大22.5倍,產生神經電位送到腦才聽得到。耳朵有聲音傳導,與電位轉換兩種功能;當你長時間暴露在噪音,反覆刺激,將造成神經細胞受損。」


許文龍指出,市面常見的耳機,分為內置與外罩式。前者需塞到耳道內,對神經的傷害較大,因外耳道塞住後,將產生回震以及持續加強作用,配戴時間一長或是聲音太大,對神經細胞將會產生持續性的傷害。外罩式則是與耳道還有點距離,聲音太大時,耳膜會啟動自我保護,限制聲音傳導,另外由耳道將聲音外洩出去,所以後者受傷機率較小,但長時間使用仍可能受傷。這兩種耳機都可能造成「噪音型傷害」。


所謂「噪音型傷害」,就是因聲音太大,反覆回震,超過某頻率,時間太長,神經細胞不斷刺激,引發迴震現象,這些都會引發毛細胞受損,造成聽力減退與耳鳴。


耳朵內有蝸牛管與半規管,兩者可進行神經電位轉換。有些人因長時間噪音傷害,影響平衡與姿勢肌肉系統。


自我恢復有機會 通常年紀輕、受損時間短恢復較快


不過,能不能自我恢復或醫治,要看當事人神經細胞受損程度,受傷時間太久或造成不可逆傷害,只會惡化而已。「內耳神經檢查分成8區塊,有低中高音,分為輕、中、重度與極重度。一般來說,受損時間愈短、恢復機會愈大;年紀愈輕、恢復愈快,。」


「神經細胞有代償性功能,受傷到某程度,感覺到聽力變差時,神經細胞只剩1%的功能了。這時你會感到很難聽清楚他人的話;別人從後面叫你,將很難聽到;以及與3個以上的人講話,會聽得很模糊。」


電話客服也是高風險群 醫師建議防範措施


許文龍坦言,「門診多是有感覺聽力變差了,才會找上我」,不過在職業體檢或一般健檢時就發現聽力比他人差,便會轉至門診做檢查。這時就會發現這是哪部分問題,在門診仔細分析。多數是噪音型傷害,在中高音部分受傷。通常在機場、工地或是打靶等處工作者經常有傷害;另外職場上也經常看到因耳機發生傷害者,例如長時間戴耳機的客服人員。許文龍醫師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只要放下耳機,換用外接式或藍芽喇叭即可改善;或改戴耳罩式耳機,但只戴一半,就能減少傷害。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好發小兒腸胃炎 孩子上吐下瀉補充運動飲料有效?
▸停經婦女陰道微出血以為回春? 健檢意外發現1癌上身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