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為呈現臺灣影視發展過程中之客家元素,一連舉辦八場「山鳴谷應──客家電影系列講座」透過各議題的專家及與談人,分享許多影視作品。帶領觀眾更認識早期客家族群對社會環境的貢獻。在結束了精彩充實的七場講座後,最後一場講座回歸至桃園中壢區舉辦,主題為「客家電影裡的覺醒意識」。邀請《茶金》的黃金陣容團隊:製作《麻醉風暴》、《誰是被害者》、《火神的眼淚》等劇,號稱「台劇推手」的金獎製作人湯昇榮,與入圍金鐘獎的徐彥萍編劇、時代劇經驗豐富的製片統籌蘇國興,聊聊他們即將推出的最新電影力作,再次復甦一段不只是客家族群、更是台灣人民都該了解的歷史記憶。
這次的電影新作《1977年的那一張照片》時代背景如同片名,設在1970年代,製作人湯昇榮表示有了之前《茶金》的經驗,加上七零年代比《茶金》更接近現代,場景與劇本的考究相對精準,雖然這部電影仍是時代劇,但必須要超越《茶金》的架構。這次的電影是聚焦在中壢地區的故事,因此收集非常多關於桃園中壢的資料與特色,找到關鍵元素去成立一個內容,用不同的角度來呈現另一齣時代劇。
本身也是客家人的編劇徐彥萍說,創作本身就是痛苦的,每一種類型的劇本都有各自的挑戰,徐彥萍認為,七零年代的台灣面對經濟起飛,政治體制被衝撞,是一段活潑而具有生命力的年代。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需要跳脫《茶金》的故事架構。這次的電影新作描述時代下的愛情故事,在田調過程中,發現七零年代時,有很多的韓國華僑來到臺灣,剛好結合幾個關鍵,為這部電影產生出新的可能性。故事透過一個照相館,發展出一段臺韓的異國愛情故事。也藉由中壢事件的時空背景,呈現出客家族群為臺灣歷史所寫下的重要里程碑。帶出當時的大環境。
此部電影新作的製片蘇國興表示,自己常常為了尋找場景,開車把全台灣跑透透,像是為了《茶金》的場景,將全台灣整整跑了六萬公里。同時車上一定會放一台小折腳踏車,方便自己可以看到開車看不到的場景。由於沒有經歷過的時代,要將它從零開始重新建構出來需要一塊塊的拼湊,所以時代劇往往是非常大的挑戰。
客語電影「1977年的那一張照片」(片名暫定)並入選金馬創投,劇情將以臺灣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大時代中的跨國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