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有5萬名以上乾癬患者,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乾癬並不只是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根據長庚醫院的最新研究更顯示,乾癬病友與一般人相比,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16倍,其中若屬女性族群更高達1.41倍。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指出,乾癬並不只是一種皮膚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發炎疾病,與體內許多器官的發炎反應,如心肌梗塞、慢性腎病、腦中風、眼部葡萄膜炎等都有所相關,多項數據也指向與腸道健康有管關聯。
乾癬跟腸道健康有關
紀景琪說,「皮膚上皮」與「腸道上皮」存在很多相似處,兩者皆有充沛的血管及存在很多微生物叢,需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並扮演著人體不可或缺的免疫防禦角色,其中乾癬病人比起正常人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發炎性腸道疾病。
「如發生克隆氏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53倍,發生潰瘍性大腸炎的機會是正常人的1.71倍。」但紀景琪表示,過去乾癬研究中,對於罹患大腸結腸癌的機會則不清楚。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長庚醫院研究室分析了27萬7115位乾癬患者的資料,利用國內外研究資料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發現與一般人相比較,乾癬病友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為1.16倍,其中的女性族群,更是一般人的1.41倍。
乾癬患者注意腹痛血便
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形成的原因包括了先天的基因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等,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千分之2.3,全台灣大約有5萬名以上的乾癬患者。
乾癬的皮膚典型病灶為紅色發炎斑塊,經常伴隨有皮膚脫屑、發癢等症狀。當乾癬的皮膚病灶發炎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皮膚紅腫和關節疼痛。冬天低溫日照少、熬夜、壓力、感染、肥胖及菸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作息,皆會引發或惡化乾癬。
紀景琪提醒,乾癬患者日常生活應控制病情,若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情形,就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避免延誤。
滿50歲記得腸癌檢查
大腸癌位居全國癌症發生數第1位,每年約有1萬多人診斷大腸癌,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或輕微症狀,隨腫瘤演進,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情形。
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李承翰醫師表示,大腸癌大多是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如果能在瘜肉發展成癌症之前,將其切除,就可以降低腫瘤產生的機會。
目前國健署推行四癌篩檢,為50歲至未滿75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此外大腸鏡檢查與鋇劑下消化道攝影更是檢查大腸瘜肉的利器。
文/謝承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