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首座地下美術館 北美館擴建工程啟動

民生@報/ 2022.05.23 18:07

【文/陳小凌】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今年5月11日經評選,已順利於5月20日決標,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與福清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組成團隊所提出的計畫方案獲選。

 

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模型。北美館提供。

 

北美館成立於1983年,為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將於明年屆滿40週年。擴建計畫以「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為基地,施工範圍62,542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44,576平方公尺,為獨特之覆土式地下美術館,首開臺灣博館界先河;主建築設於地下層,輔以局部地上覆土建築,結合公園景觀,實踐「林中蘊藝,藝中觀林」之設計理念。未來,新館地面為公園綠地,地下是新媒體與跨領域之展演空間,整體規劃兼顧藝術體驗與自然休憩。總經費52.34億、統包工程經費44.31億,以臺北市政府所編列預算新建,委由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代辦,預計於2027年竣工。

 

建築師劉培森從美術館的未來性想像出發,擴建案不僅是建築工程,更具有探問臺灣美術館未來性為何的重要價值。而與公園之密切關聯,形成其特殊地理環境條件,基於美術館與公園一體的規劃理念,將兩者看作「藝術」與「自然」的雙向垂直延伸及串流,除將地面公園廣場規劃為戶外展演區域,拓展整體展示的藝術能量,而當民眾漫遊公園時,亦可隨時搭乘就近的電梯垂直移動至地下展演空間,讓人們可以更輕鬆、自然地接觸藝術。

 

團隊主張以自然的園林風格為設計導向,藉以與人為的藝術品創造更融洽的互動關係;而地下層展間高低錯落的量體,也將形塑公園中波浪起伏的曲面立體地景。

 

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模型。北美館提供。

 

劉培森形容,「美術館有如河畔邊的蓮藕,透過孔隙引入光源。」針對藝術園區規劃了白天與晚上的不同視覺體驗:白天的太陽讓戶外公園沐浴在自然光下,並在建物、結構和樹木的錯落間,呈現出不同光影效果並漫射至地下美術館的公共空間。在夜間,原先提供日照至下方室內區域的透明結構量體,成為界定空間的視覺焦點光箱;另一方面,在兼顧園區整體的安全性之餘,戶外照明將進行分級,於最小限度影響自然的狀態下,提供柔性的光環境,同時保留大量夜晚的黑,為市民締造一個具有都市氛圍和自然品質的平衡體驗。

 

擴建計畫的特點,試圖將都市、自然與藝術的交織邏輯清楚呈現:沿著交通幹道的西側屬於都市肌理脈絡,提供良好步行環境,讓行人易於進入公園;基地南北中軸區塊為高頻率藝文活動帶,透過穿透性的動線規劃讓民眾在林間漫步參觀;而東側部分則規劃為生態教育區,將園區內的喬木移植至此區密植,再搭配生態池的設置,逐漸復育出新的生態體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