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正常的膝關節在長期受力下,關節軟骨退化磨損,可能形成骨刺、關節變形、失去彈性,而產生關節疼痛、僵硬、以致於影響活動功能。30歲以上大約 1%可見到關節軟骨退化,40歲以上是10%,50歲以上是40%,60歲以上則為50%,70歲以上老人更有70%以上罹患指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骨科部黃盈誠醫師指出,致病原因大致分別如下:一、外傷。膝關節損傷、骨折、韌帶損傷都會加速退化。二、關節受力不平衡。姿勢不良引起肌肉柔軟度變差,或是肌肉力量下降而造成關節磨損。三、勞力工作。長期負重過重、或工作姿勢經常要走、站、及搬重物者。四、好發於老人或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
黃盈誠醫師表示,在臨床常會有以下若干症狀,例如關節疼痛或腫脹,尤其是過度活動時或上下樓梯、從久坐站起來時疼痛加劇。另外,病患晨間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或僵硬感會減少,晚上時疼痛會加重。有時候膝關節活動時可能會出現響聲。嚴重的退化可能會出現膝關節變形及攣縮,外八字腿、O型腿、關節無法伸直等等,退化更甚者會因為疼痛而不願意行走,長久下來造成大腿肌肉萎縮。
在醫學上通常會以x光檢查,判斷膝關節退化的嚴重度,而骨關節炎的特徵包括關節面狹窄、變形、骨刺形成、軟骨下方硬化及退化性囊腫形成。
黃盈誠醫師說,確定嚴重度後,醫師會給予適合病人的治療。輕微膝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建議減少使用關節頻率,因為年齡增加與過度使用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兩大因素,若能儘量避免過度使用,儘量休息,症狀必定會減輕。另外,會建議病人持續運動與減重,依據全球具權威的美國骨科醫學會之治療指引,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有效、最強烈建議的方式是運動及減重,對於體重過重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25)者,應進行體重控制,降低膝蓋對於身體長期負重所造成的耗損。
患者若能持續參與散步、游泳、騎腳踏車等具有氧且衝擊性較小的運動,可減少疼痛狀況,並增進走動的舒適性,除此之外,適度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力量,降低不適,更可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膝蓋的耗損。
藥物治療的部份,臺北榮總新竹分院骨科部黃盈誠醫師說明分為以下幾點概述:一、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止痛效果不錯,但長期使用易產生消化性潰瘍、下肢水腫、腎臟功能損傷等副作用。目前市面上有新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COX2),對腸胃的刺激性降低,也減少了長期服用所帶來的副作用。新一代的藥物,比較不會胃痛,不過要有胃潰瘍的病史或六十歲以上才可以開立。現在有些消炎貼布可在膝蓋局部使用也有相同的效果且不會傷胃。
二、復健治療與膝護具: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減少引發疼痛的活動,對於骨關節炎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三、玻尿酸關節內注射:注射玻尿酸,可以使患部減少的關節液獲得補充,既可包覆、潤滑軟骨表層,又可滲入基層抑制軟骨退化,同時改善關節活動度, 也有止痛、消炎的作用。目前健保局核准以玻尿酸製劑直接注射至膝關節來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每週一次,一次一支,連續三週為一療程,且每年不得超過二個療程,效果可以維持到半年或重新開始一個療程。另外,健保局也明文規定病患於注射關節內注射劑期間不得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注射劑、及置換人工膝關節,亦不可併做同一部位之復健治療。
四、PRP關節內注射,是近年來較新的關節注射技術,主要是抽取自體血液中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漿萃取物,注射於自身的膝關節內。治療時間只需一次療程,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來說是一項福音。治療原理是要剌激關節再軟骨再生,以達到減緩退化,減少疼痛,但由於是自費治療,由病患若接受玻尿酸治療效果有限,可以考慮嘗試此類治療方式。
五、手術治療:當保守性療法(休息、藥物、復健)都沒辦法消除疼痛時,就需要開刀治療。開刀的方法很多,外科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手術、截骨矯正手術、人工關節置換等。視症狀的嚴重程度,予以不同的治療。若是單純的只是軟骨的輕微磨損、關節腔游離物及滑液膜發炎,這時可用關節鏡對關節進行發炎組織的清除手術。截骨矯正手術是將變形的骨頭作矯正,讓已經被破壞的軟骨部分能休息。若是膝關節嚴重退化,幾乎所有關節軟骨都破壞殆盡時,就要考慮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