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中,也發現20歲以下的青少年、幼兒中,得到糖尿病的高峰年齡是12~15歲,除了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之外,其實更多的是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正在年輕化
糖尿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名,每年奪走9千多人的性命。但很多人對於這個疾病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是「年紀比較大、累積多年之後才會產生」,其實糖尿病也逐漸有成為小孩子流行病的趨勢。
根據2019年公佈的「台灣第2型糖尿病年鑑」,20歲以下的第二型糖尿病罹病比例也大幅增加,已經從2008年的9.65%增加到13.94%,幾乎成長了快1倍。而平均年齡已接近青春期的年紀(12~15歲),因為在青春期有生長激素,胰島素的阻抗性也會比青春期前來得增加。
而其中,大概有10%左右的人是屬於「第一型糖尿病」,另外90%是「第二型糖尿病」,雖然都是糖尿病,但是他們面臨的難題跟生活日常卻大不相同。
第一型糖尿病: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被免疫系統或其他原因破壞,導致先天性缺乏胰島素,必須透過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身體的糖分代謝,避免酮酸中毒;通常是幼兒居多,發病年齡可以從剛出生到10歲左右,但也有可能發生在成年人身上。
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糖尿病型態,台灣患者已經超過200萬人,通常是因為某些身體狀況像是肥胖,而導致「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身體有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卻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
2種糖尿病的重點不同
因為2種糖尿病的發生原因不同,所以患者的課題也不相同。如果要簡單總結,第一型糖尿病最需要注意的是「飲食」,第二型糖尿病則是「體重」。
第一型糖尿病是先天沒有胰島素,所以必須要靠「施打」人工胰島素來治療,但還是沒辦法像正常分泌的胰島素一樣,隨著身體的需要、血糖的高低來調配需要分泌的量,所以定時、定量的吃飯,還有計算熱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下午想吃個小點心,可能就會因為這個是「沒有計算過的熱量」,讓血糖突然飆高;而因為忙碌錯過了吃飯時間,也可能因為沒有攝取預定的熱量,而產生嚴重的低血糖。
不管是突然的高血糖或是低血糖,這2種狀況都會傷害到心血管,造成的傷害,就像是有了一次心肌梗塞,如果常常發生,很可能哪一天就真的心肌梗塞走了。所以一定要跟醫師討論,如果錯過吃飯時間,或是想吃零食的時候,胰島素施打時該怎麼調配。
而第二型糖尿病是有胰島素的,只是胰島素沒辦法發揮正常的功能,所以可以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重點是要去除所有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因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肥胖」。缺少肌肉、脂肪太多,都會造成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所以一定要嚴格的控制體重。
當然第二型的患者,還是定時、定量吃飯會比較好,但不會像第一型這麼嚴格或危險,不過除了飲食控制之外,還要配合運動,才能更好的改善阻抗問題;否則當胰島過勞,不再分泌胰島素的時候,就會進入跟第一型患者一樣,需要打胰島素的階段了。
2種糖尿病的破壞
而糖尿病雖然可以「控制」,身體還是會受到高血糖的影響,所以會有腎功能損壞、末梢神經修復不良、視網膜破壞等症狀。所以發病時間越久,併發症的可能就越多。
比如一個10歲發病的孩子,40歲的時候已經發病30年了,但40歲才發病的人,他的罹病才剛開始。所以越早得到糖尿病,越容易有影響,尤其是血糖控制不良,很可能在壯年時期就有腎功能衰退、失明的風險。
如果真的得到糖尿病,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糖尿病的危害是慢慢發作的,必須好好守護,才能讓自己的未來也能維持健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糖尿病前期」有4項危險指標 研究告訴你:用曬太陽方式逆轉!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