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醫溫情送到家 獨居長者展歌喉

慈善新聞網/ 2019.11.17 09:33

義診團隊深入山區送溫情,為不便外出的鄉親提供看診服務,也陪他們說說話。

  「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獨居在卓蘭山區的徐先生,已經中風將近二十年,在慈濟中區人醫會和志工的鼓勵聲中,拉開封閉已久的歌喉,哼著他之前最熟悉的日語歌旋律......

  時序雖已過立冬,苗栗縣卓蘭鎮坪林山城的天空,依然陽光燦爛,將每座山頭照得發亮。如果不是路旁臺灣欒樹上的花,已由磚紅轉成深褐色,再加上拂在臉龐的山風透著幾許沁涼,實在也感覺不出,真的已經入冬了。

  人醫會和志工一行六十多人,照例在每個月的第二個假日,前往坪林里進行每月一次的義診。除了在坪林社區文康中心定點的看診外,人醫會成員和志工也在當地志工的陪伴下,前往不便外出看診的鄉親家中訪視。

獨居在坪林山區的徐先生,已經中風將近二十年,在人醫會和志工的鼓勵聲中,拉開封閉已久的歌喉,哼著他之前最熟悉的日語歌旋律……

◎獨居屋中 盼著慈濟人來

  車子順著蜿蜒的山路,時上時下,一下左彎,一下右轉,最後彎進了一處平房前面的水泥埕。

  似乎是聽到車聲,也或許是因為盼著慈濟人來,一群人走進客廳,右轉進到徐先生睡臥的房間時,他已用右手撐起半邊身子,等著志工將他扶到輪椅上,推到客廳來。

  「你看起來氣色很好呢!」志工用徐先生熟悉的客家話跟他打招呼;蕭瑞鵬醫師像家人一般,幫徐先生穿上外套,他咧開嘴,露出泛黃的牙齒說:「是啊,因為我知道你們要來。」

蕭瑞鵬醫師(右一)像家人一般,幫剛從床上起身的徐先生穿上外套,以免著涼。

  七十二歲的徐先生,中風已將近二十年,唯一的兒子已過世,兩個女兒另有家庭要照顧,原來還有妻子陪伴,為他料理三餐,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因為失智,又患有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走路經常跌倒,外嫁的女兒不放心,在去年五月,將媽媽送到安養中心請人照顧。女兒本也想把爸爸一起送去,卻因費用負擔過大而作罷。

  「你太太,還好嗎?去住那裡還習慣嗎?」當志工這麼問時,徐先生原來笑著的臉頓時僵住,「有啦,很好啦!」說著,突然眼眶泛紅,以無奈的語氣說著:「好或不好有差嗎?都已經失智了!」雖是這麼說著,語氣中卻可感受出他對太太的牽掛。

  蜷著的左手和左腳,因中風年久,早已不聽使喚。每天早上,朋友阿凱會為他買來早餐,幫他處理前一日留下的排泄物,再扶他坐上輪椅,帶到埕旁邊的廁所;午餐和晚餐就靠著長照送來的便當,將一頓分成兩餐吃,這就是他一天的生活,日復一日......最盼的,除了偶而回來探望的女兒,就是每月造訪的慈濟人了。

◎好 還要更好

  隨行的護理師照例為徐先生量血壓、血糖,數值都落在正常範圍內,蕭醫師豎起大拇指,對他比了個「讚」!接著說:「徐先生,最好不要再抽菸了。」「沒有喔,我都沒在房間抽,就只有在客廳抽。」他顧左右而言他,俏皮地回應蕭醫師的勸誡,也把一群人都逗笑了。

  護理師蘇瑋苓(下圖左)距離上次來看望徐先生,已經是一年多前的事了。去年六月,她看到已中風多年的徐先生,獨居在山裡,屋前雖有都市人嚮往的藍天白雲和清新空氣,卻只能窩居在低矮的屋子裡,透過窗戶望向如相框般的天空,感受日出與日落......除了心裡不捨,也希望他的狀況不要退化得太快,曾經教他做自我復健的動作,希望他即使獨居在家,也要天天做。

  「徐先生,你都有自己做復健嗎?」蘇瑋苓關切地問。看到他靦腆的笑,她也能猜到幾分,「來,我再教你。」蘇瑋苓蹲下身,抬起徐先生的右腳,讓他的右腳繞過左小腿後方,用右腳掌勾起左腳腳踝撐住,要他跟著數,「一、二、三......十」告訴他:「你的右手和右腳都正常,一定要天天做,才能讓手腳更好。」接著,要他右腳掌著地,踮起腳尖,再數,「一、二、三......十」;再來是右手拉左手,也要數,「一、二、三......十」。

蘇瑋苓(左)一邊帶著徐先生做復健,一邊說:「我總是希望每次來,都能帶給他們一點東西,而不只是看看他們。」

  蘇瑋苓一邊帶著徐先生復健,一邊說:「我總是希望每次來,都能帶給他們一點東西,而不只是看看他們。」長期著力在慈濟人醫會的她,不但參加過菲律賓海燕風災和斯里蘭卡海嘯的義診,國內的義診,也可以經常看到她的身影。為了提供患者更多的幫助,蘇瑋苓也會把握機會,報名參加各醫院辦理的復健課程,希望透過學來的復健常識,給他們最有效的協助。

  「來,我們把舌頭伸出來,左邊、右邊;左繞一圈,再右繞一圈。」她也藉此向周邊的人解釋:「常做這些動作,可以強化吞嚥功能,吃東西比較不會嗆到,避免引起併發症。」接著,帶著他練習發聲,「ㄚ――O――ㄨ――」「很好!」不等蘇瑋苓把話說完,徐先生馬上接著說:「我還會唱日本歌呢!」「真的?那麼,我們來打拍子,你來唱。」志工們聽到了,紛紛圍在他的身邊跟著打拍子。

  拍手聲、歌聲從屋內傳到屋外,平日的孤單與寂寥,瞬間消失無蹤。「這是我中風以來,第一次唱歌!」徐先生在說這話時,難掩臉上的黯然神情,志工們聽到他這麼說,更是用力鼓掌,「我們希望你每次都唱給我們聽,最好是,沒有人的時候,也唱給自己聽。」蘇瑋苓拍拍他的肩膀,志工詹樹蘭也用客家話補充:「是啊,唱歌可以讓心情更好呢!」

◎護理師見證美善

  人醫會每個月只來一次,要關注的事項自然也多,蘇瑋苓就提到:「我們來義診,不僅要關心患者的情況,還要留意他用藥的情形,尤其是獨居的人。」當她看見徐先生客廳玻璃櫃中厚厚的一疊藥品時,有感而發地說。

  平時,徐先生定期每三個月,由固定的計程車司機到家裡載他,陪著到臺中榮總看診,除了做必要的檢查,也領取用藥,長期積累下來的藥袋,就這樣塞滿櫃子。

  蘇瑋苓(下圖左)請同行的護理師林珠如(下圖中)和呂鳳珠(下圖右)協助,三人一起將藥袋全部攤在桌子上,仔細檢視,發現有的藥袋是空的,有的還有剩下,甚至還有完封未開的;藥袋上的日期,竟然還有好幾前的,一看便知,他並沒有按時服藥。

蘇瑋苓(左)與同行的護理師林珠如(中)和呂鳳珠(右),三人一起將藥袋全部攤在桌子上,仔細檢視。

  「我們總要想想辦法,不能讓他老是忘記用藥。」蘇瑋苓等三位護理師將過期的藥品回收,重新整理,再請當地志工協助,為徐先生準備盒子,分配每日用藥的量並標註清楚,幫助他記住用藥的情形。

  為了讓更多醫護人員有機會付出,蘇瑋苓此次邀約了之前的兩位同事――林珠如和呂鳳珠來參加義診。從中央健保局退休兩年的林珠如,參加人醫會多年,雖參加過移民署的義診,也在每月農曆初一慈濟照顧戶發放時,到臺中靜思堂和民權聯絡處值班,今天卻是她第一次跟著人醫會到卓蘭山區義診。

  看到人醫會和志工親切的和徐先生互動,不但教他自主復健,也檢視他吃藥、用藥的情形,以及關心他因長期蜷縮,左手掌心始終無法痊癒的傷口;甚至細心觀察到徐先生在唱歌時,眼中含著的淚水,這一切看在林珠如眼中,忍不住重複地說:「感覺很溫馨,好感動,好感動!」

◎病後更懂得付出

  看到徐先生貧病相依又獨居的景象,讓隨同家訪的實業家莊鳳鳴(圖左)和妻子阮佳琪(圖右)也不禁感嘆,「我們真的很幸福!」

  莊鳳鳴夫妻倆已是二十幾年的慈濟會員,即使在2015年,慈濟面臨無明風暴時也未停止繳功德款助人。「如果只有捐款,是不會有感動的,一定要進來,才會了解慈濟人在做什麼事情。」阮佳琪提起夫妻二人的心境,「如果純粹只有捐款,可能在外面聽到不好的批評,就會停了。」

大病一場的實業家莊鳳鳴(左)發願要圓滿六個榮董,對此,妻子阮佳琪(右)也很贊同:「他做什麼決定,我都在背後支持。」

  2018年5月,夫妻二人受邀參加靜思生活營後,知道吃素可以救地球,自此開始吃素,並在公司帶動員工每週一次素食,且隨即報名參加見習志工課程,希望在今年(2019年)圓滿,明年再報名委員培訓。莊鳳鳴說:「太晚加入慈濟了,更早幾年就應該進來!」因此,只要志工邀約,莊鳳鳴夫妻一定參加活動,不但從中得到歡喜,也結了好人緣。

  莊鳳鳴說:「如果只參加一次,動力就會消失。」今年5月繼續參加靜思生活營,卻在出發前兩週發生癲癇症狀,全身抽搐不止,緊急送醫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四公分大的腦膜瘤。癲癇發作後,莊鳳鳴飽受二十四小時不停歇,也不自主的打嗝所苦。

  經臺中慈濟醫院傅進華醫師建議,轉請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為其開刀。就在圓滿三天的營隊課程後,在5月27日留在花蓮慈院開刀。林院長在營隊課程中,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為題分享結束時,還請全體學員為他送上祝福,讓夫妻倆非常感動。

  「也只有在慈濟,才有這樣的福氣!」得到眾人的祝福,莊鳳鳴有更大的勇氣面對考驗。開刀後,不再密集打嗝,大大提高他的生活品質,即使頭上將近三十公分的傷口還很明顯,也要時時警覺,避免病魔再度找上他,莊鳳鳴夫妻還是積極參加慈濟的活動。戴著帽子保護頭髮還未長全的頭皮,莊鳳鳴說:「以前人家邀約我去助念,我都會找理由回絕;經歷過這場大病,我都不會再拒絕了。」而此次,也是夫妻倆參加的第二次義診行程。

  夫妻二人站在徐先生家的客廳外,時時探頭,靜靜看著醫護人員和志工與徐先生的互動,聽著他們之間的對話。「比起徐先生,我雖然生病,但真的還算很幸福。」事業、家業都圓滿的莊鳳鳴說:「這也是在提醒我,一定要把家庭經營好,年紀大了以後,才會有好的生活品質。」

  看到先生在慈濟人的關懷中,漸漸回復到原來的生活,阮佳琪心中除了感激,也經常參加慈濟活動,「他怎麼走,我怎麼跟;夫唱婦隨!」莊鳳鳴發願要圓滿六個榮董,對此,阮佳琪也很贊同,她看著先生說:「他做什麼決定,我都在背後支持。」

  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醫師因為有事無法前來探望徐先生,卻也託蕭醫師帶來他的祝福――自家麵包坊製作的麵包及2020年的年曆。蕭醫師踩上椅子,為徐先生將年曆掛在牆上,大大的觀世音菩薩法像莊嚴,慈眼視眾生,希望能安定徐先生受病苦桎梏的靈魂;也期待慈濟人的聲聲祝福,可以陪伴他度過寂寥的山居生活。

(撰文:魏玉縣,攝影:劉金龍、劉勝爵)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