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製產品遍及城市鄉村、街頭巷弄,但您可曾想過這些塑料丟棄後,若未經妥善處理,亦會造成空氣、水、土壤等汙染,對下一代增添不必要的健康風險。廢塑料本身難以分解,正是地球一大浩劫,嚴重危及陸地及海洋生態。對此,環保團體以倡議塑膠減量為優先,但學界及業界並未停下腳步,仍持續尋找降低塑料汙染、挖掘商機的新方法。
塑膠煉油 垃圾變黃金
塑膠本為石化產業的一環,石化原料經聚合、氧化、合成,生產得到塑膠原料、橡膠原料等,再由下游端進行加工成塑膠製品、橡膠製品…。當塑膠成為廢料,被送垃圾焚化爐焚燒,一旦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燃燒不完全將生戴奧辛,危害環境及生物健康。PVC塑膠業者卻聲稱其製品無毒,且焚化爐若能完全燃燒則無汙染疑慮。
無論在製造過程、使用期間或廢料處置時,氾濫的塑膠製品均可能衍生汙染,最終失其價值,成為地球的負擔。因此,是否能有焚燒以外的方式,讓廢塑料有其他的利用可能?答案是有的,例如採取「熱裂解」就是一種辦法,利用塑膠的石化產品本質,以高溫將它提煉成燃燒油。
據《大紀元》、《環境資訊中心》等媒體報導,10多年前就有環保業者應用塑膠裂解技術,證明塑膠煉油可行。塑膠廢料被粉碎後,放入熱裂解設備,在400℃缺氧高溫加熱下,經裂解、分餾、過濾等過程,可提煉出燃料油品,並且達柴油標準。但有環團表達憂慮,此法還是會留下重金屬汙染問題。
蟲蟲吃塑 塑膠有剋星
塑廢料之處理,除了焚燒、裂解等途徑,大自然中是否存在天然的「塑膠剋星」呢?其實近年來學界研究已有重大發現,例如:黃粉蟲之幼蟲,可降解保麗龍;印度榖蛾、蠟蛾等蛾類之幼蟲,可降解塑膠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Yu Yang等人,2015年9月於學術期刊《環境科技》發表論文,證實黃粉蟲之幼蟲(mealworms,俗稱麵包蟲)腸道能降解保麗龍泡沫塑料,亦即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產品。研究結果指出,該幼蟲可將近半保麗龍轉化成二氧化碳,僅吸收0.5%,其餘半數則於24小時消化排至體外。
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大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例如塑膠袋。中外學者發現,積榖害蟲「印度榖蛾」及養蜂業害蟲「蠟蛾」,其幼蟲(wax worms,蠟蟲)均可咀嚼進食塑膠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Yu Yang等人,於2014年指出印度榖蛾之幼蟲體內有細菌可緩速降解PE。2017年,英國劍橋大學Paolo Bombelli等人發現,寄生在蜂巢中的蠟蛾幼蟲也有降解PE的本事,剩餘塑膠袋上所殘留的乙二醇,即是生物降解的證據。
此外,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研究者Shosuke Yoshida等人,2016年時發現一種新細菌「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能降解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而PET常被用來製成寶特瓶。研究指出,該菌株產生兩種可以水解PET的酵素,可有效將PET轉換為對環境無害的單對苯二甲酸(mono terephthalic acid)的中間物質。不過,此細菌分解過程費時,真要對抗龐大PET廢棄物,恐怕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資料來源: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5b0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