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洗腎健保支出高?醫師:選對治療方法,病患和健保皆雙贏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南報導 2017.04.20 00:00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資料,台灣洗腎人口突破8萬人,健保支出年年升高,並在105年超過500億元,成為健保支出最高的疾病項目。成大醫院腎臟科主任宋俊明醫師認為,洗腎不能只靠國家醫療資源大量挹注而產生對其他疾病可用資源的排擠作用,若患者能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不僅可以維持生活品質,也能讓醫療資源更妥善地被運用,開啟健保和病患雙贏的新關係。

宋俊明醫師回想多年前當住院醫師的時期,一個月薪水剛好是血液透析病人一個月的洗腎費用。(攝影/駱慧雯)

現今台灣洗腎患者已無需負擔龐大醫療費用

依據美國腎臟病資料登錄系統(USRDS)歷年來的統計,顯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相當高;而達到尿毒症需洗腎、換腎的患者比例高居全球第一。特別的是,不同於西方國家,台灣因文化上的差異,捐腎率很低,98%以上病患只能透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維持腎功能。

參與全民健保醫療費用之討論與審定的成大醫院腎臟科主任宋俊明醫師表示,一提到洗腎,許多人直接聯想到俗稱「洗腰子」的血液透析。20多年當住院醫師的時候,還沒有健保,只有公勞保,沒有納保的洗腎患者,常常需四處籌錢,到醫院做一次血液透析就要花費6000元,相當於住院醫師一個月的薪資,而患者每周需洗腰子3至4次,醫療費驚人,因此出現「賣田賣屋洗腰子」的諺語。

慶幸的是,無論是血液透析,或是晚幾年才被引進台灣、被稱為「洗肚子」的腹膜透析,目前都已納入健保給付,患者不需再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但儘管如此,兩者的使用比例卻相差懸殊,選擇腹膜透析者只有10%,為什麼會這樣呢?與感染風險或預後效果有關嗎?

健保洗腎有2種 預後效果差不多,成本效益卻差2成

宋俊明醫師及其研究團隊歷經3年多時間,訪談了2000名血液透析和400名腹膜透析患者,並利用多種數學演算模式進行全民健保資料庫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感染風險、預後效果和存活期差不多,但以成本效益來看,腹膜透析成本相對減少1至2成。此研究已於105年發表於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根據大數據資料,目前約有30%洗腎患者可以自由選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絕大多數患者寧可每周跑3趟醫院或洗腎中心,每次花4至4.5小時做血液透析,也不願意接受不用頻繁往返醫院、可居家自行操作的腹膜透析。

宋俊明醫師及其研究團隊發現,洗腎病人選擇腹膜透析的比例提高,有助減少健保支出,讓醫療資源能更妥善地被運用。(攝影/駱慧雯)

提升腹膜透析接受度 關鍵在於幫助建立病患信心

雖然自行操作腹膜透析要牢記各種動作,而此須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對患者而言是一大考驗,但宋俊明醫師認為,更關鍵的是「缺乏信心」。他指出,台灣人普遍有「生病後態度變消極」的情況,許多洗腎患者擔心無法做好自主健康管理、自行更換洗腎液較容易引發感染和腹膜炎,因此即使經醫師評估適用,仍有半數以上患者連嘗試都不敢嘗試,年輕人和中老年人都有。

除了病患自己沒信心,有些情況卻是醫師沒信心,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家屬想幫中老年患者換液的時候,畢竟家人對腹膜透析的流程再熟悉,照顧他人跟照顧自己的謹慎度可能還是有差,而且家人可能無法24小時隨侍在旁。

洗腎治療方式聰明選 病患和健保都雙贏

對此,宋俊明醫師呼籲,洗腎患者要有信心,特別是適合青壯年、平時有外出需求或個性樂觀、熱愛自由的人,只要願意對自己負責任、用心去學,每天固定時間找乾淨衛生的地方,就可以自己進行腹膜透析療程,不僅在生活上享有較高的自主性,也能相對減少洗腎的整體健保支出,讓台灣的醫療資源更妥善地被利用。

不過,曾經動過腹部大型手術且出現腹部沾黏的人、或生活無法自理的洗腎患者,即使時間運用較不靈活,還是建議以血液透析為選擇。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5188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