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肥胖的真相(三):肥胖是生理學問題

華人健康網/文/蓉藥師提供
8 年前

桹據熱力學定律,如果我們攝取的熱量多於消耗,就會變重;如果我們已經變重,就是因為熱量攝取多於消耗。至於為何如此,為什麼我們攝取的熱量多於消耗?為什麼我們會吃太多?為什麼我們會變得更胖?熱力學定律什麼也沒講。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認為消耗熱量多於攝取(亦即少吃、多動)可以矯正體重問題,這是個根據熱力學定律而產生的假設。這個假設主張我們的身體的熱量消耗和攝取,彼此關係不大,這是不正確的。如果減少熱量攝取不能減肥,增加熱量消耗也不能防止我們變胖,我們或許就應該重新思考整個情況,找出到底怎麼做才有效。我們不應該從物理學的角度來思考肥胖,要用生理學的角度來思考它。

要深入肥胖,我們得先瞭解體內的脂肪組織。在1970年代初期,麻州大學的研究員喬治.華德(George Wade)為了研究性荷爾蒙、體重和食慾的關係,把一群老鼠的卵巢摘去,然後觀察牠們的體重和行為變化。結果這些老鼠開始大吃特吃,很快都變成胖老鼠。

如果不深入理解的話,很可能會認為把老鼠的卵巢摘除後,牠們就會變得貪吃,變得肥胖。華德又做了第二個實驗,這次把老鼠的卵巢摘除後,又施以嚴格的術後飲食控制。結果那些老鼠一樣快速變胖,但是現在牠們幾乎都不動,只有要吃東西的時候才動。如果只看第二個實驗,可能會以為摘除老鼠的卵巢,會讓牠們變得懶惰不動。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實際上,第一個實驗的結論是摘除老鼠的卵巢,會刺激牠的脂肪組織從血液循環中吸收更多熱量,產生更多脂肪。(老鼠不是吃太多才發胖,而是因為正在囤積脂肪才會吃太多。)第二個實驗的結論是要是不能隨意大吃,那麼這些老鼠會降低熱量消耗。這些研究表明,貪吃和懶惰不動這兩種行為,看似發胖的原因,其實卻是它的結果。

1908年,德國內科醫生古斯塔夫.馮柏格曼就指出:「人體總是可以找到成長所需的熱量,而身體如果要變胖,就算要胖成十倍,身體也會從每年的攝取與消耗過程中,節省下它所需的熱量。」

維也納大學教授尤里烏斯.鮑爾也在1929年寫道:「就算是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下,那些不正常的親脂組織也會霸佔食物,它會獨立於整個身體機能的要求,而獨自維持(脂肪)存量。就像陷入無政府的狀態,脂肪組織自行其是,不跟整個身體的管理機能互相配合。」

脂肪組織就是這麼霸道。這樣就可以解釋貧民區那些家庭過重的媽媽和發育不良的孩子,事實上這些媽媽和小孩都處於半飢餓狀態,那些瘦巴巴的兒童發育因此受阻,那些媽媽們卻反而受體內脂肪組織的操控,不由自主地囤積脂肪,儘管媽媽也跟小孩一樣得不到足夠的食物來維生,因此她們一定會以降低熱量消耗來因應。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3/5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