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老人照顧無約束 提升長照新質感

中央社/ 2016.10.09 00:00
老年拋開被捆綁-自立支援照顧專題(6)(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9日電)老人照顧是「長照2.0」的重要部分,所需經費不貲固然是受關注的焦點,然而照顧方式的品質,才是長者與家屬關注之處。什麼才是最好的照顧方式雖然見仁見智,不過,無約束、有自主、具質感、享尊嚴的老年生活,被視為是唯一的通則。

曾經擔任護理之家負責人、現任照顧管理專員的高秀美指出,照顧機構可分為長期照顧、日間照顧、養護及護理之家等,以受照顧對象的狀況與機構功能、照顧能力的不同來區分照顧族群,例如插三管(鼻胃管、尿管、氣切)要在護理之家,插二管(鼻胃管、尿管)可在養護中心或一般照顧機構。

高秀美說,不論是有約束或無約束的照顧模式,都存在風險,都要負起法律責任;有約束必須2小時解開一次,每15分鐘評估一次約束狀況,甚至要完全解開檢查綑綁或包起來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組織壞死、血液不流通等,約束方法不對,可能發生意外,所以需要專業能力,否則發生糾紛或吃官司在所難免。

她說,若是無約束,不慎跌倒了,雖然沒有傷口,卻因為潛在疾病不能跌倒,跌倒反而會要人命,若真發生事情,往往吃官司、被關的是照服員,並非機構負責人,通常照顧機構負責人非專業人員,所以存在內部衝突,也因此臨床上仍多有反對零約束者。

高秀美表示,反對零約束者另有人力、教育訓練、設備、環境改善、營養調配等成本考量,然而,是否約束並非照顧者的主觀看法決定,要看個案或家屬是否有主導權,要由受照顧者、家屬、照顧團隊(醫師、藥師、照服員、社工、牧靈)等共同決定,換言之,是否約束及採取何種照顧模式,並非來自單一個人決定。

高秀美認為,照顧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她主張翻轉照顧模式,從觀念與專業能力的建立做起,由政府推動或委託培訓照顧人力,讓長輩享有尊嚴的晚年,並達到普遍通行,期望「長照2.0」帶來新氣象,而衛生福利部正推動的鄉鎮市層級長期照護服務據點,發掘個案、資源連結、推介服務,可期就是具體作為之一。

從事長期照顧工作20年的廖志峰說,當初對長者約束,用安全裝備保護著,是站在良善立場思考,但是這個概念被扭曲,照顧機構為了怕長輩跌倒,通通約束在輪椅或床鋪上,不讓其行動;初衷是良善的,但執行被扭曲,現在要將良善概念翻轉回來,在不約束下,還是有可以好好照顧長者的模式。

廖志峰深深感觸地說,只要站在對的立場去思考老人照顧的服務態度與模式,相信老人照顧就會做得更好,與老人家的良好關係如果無法建立,服務模式再怎麼好,也推不動最好的照顧。

廖志峰指出,零約束的自立支援照顧模式在台灣仍在起步推廣中,日本從民間做起,到了政府通令實施,觀念才轉變過來普遍流行,「對長者最有利的模式就是最好的照顧模式」,希望地方政府看到老人照顧模式之一的自立支援照顧。

廖志峰建議,從地方縣市政府及長照機構慢慢改變做起,進而影響中央推動政策,讓其落實在民間,現在台灣照顧機構有評鑑指標,照顧機構都非常重視,納入評鑑指標項目,一步步建構台灣經驗的老人及長期照顧優質模式。

擔任照顧服務員2年的余彥儒說,解除約束,長者與照服員的良好關係比較容易建立,當關係建立好了,照顧的效果也相對提高,雖然解除約束並非唯一的方法,也有反對者,但是不能否認,建立良好關係是提升照顧效果的要素,台灣的老人及長期照顧,需要在這方面共同多加努力。

同仁仁愛之家主任賴婉淑認為,一般社會大眾至今覺得照顧服務要把屎把尿、是中下階層的工作,照顧工作應被正向化看待,而非負向化,是幫助、照顧人的工作,需要政府多加宣導,改變照顧的觀念,照顧者、受照顧者、家屬的觀念都需要導正,也建議政府投入照顧人力訓練,不論本國籍或外籍照服員都同等要求,在語言溝通、專業技術都有一定水準,以期台灣的照顧工作更加完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