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蓮縣四維高中卡巴迪社 新鮮刺激的老鷹捉小雞

青春共和國/文/游昇俯 攝影 /陳弘岱 青春共和國 提供 2016.07.18 00:00
競賽場上七名防守者,緊盯著進入自己半場的進攻方,隨他的步伐閃躲試探。正當進攻者一個探步、嘗試攻擊,一不留神卻被左翼防守者抓住一隻腳,所有防守者瞬間一擁而上,將他撲倒在地。 這種攻守對陣,乍看之下有如遊戲「老鷹捉小雞」的體育競賽,稱作「卡巴迪」 ( Kabaddi ),是發源自南亞的一種運動,從一九九○年開始,就是亞洲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 卡巴迪風行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近年也發展到泰國、印尼、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等地。臺灣則在二○○八年以後,才有卡巴迪運動協會成立,加以推廣;二○一七年於宜蘭舉辦的全國運動會,將首次把卡巴迪列為正式競賽項目。四年前,花蓮縣吉安國中成立了花東地區第一支卡巴迪校隊。從吉安國中畢業,現在是高中二年級的張志偉、游智嚴等人,在升上鄰近的四維高中後,希望延續卡巴迪的熱情,便糾集同好,在去年成立了卡巴迪社。 卡巴迪運動不需要複雜的裝備,只要有與巧拼相同材質的軟墊 ── 力波墊,即可進行。競賽時,選手則會穿著角力鞋上場。雙方隊伍各登錄十二名選手,每次七人上場、五人替補。 七人聯防一隻老鷹 競賽的矩形場地切分成左右半場,兩隊各占半場。比賽時,進攻方每次僅限一人進入防守方半場進行攻擊,只要成功碰觸到防守者,並回到自己所屬半場,即為得分;碰觸到幾人便得幾分。防守方則以七人共同防守這一隻「老鷹」。如此,兩隊攻守交替,累積得分來區分勝負。 同時,在進攻方展開攻擊、進入敵方半場前,必須口誦清晰且不間斷的「卡巴迪」口號,直到返回自己半場、結束攻擊。「卡巴迪」這句口號,意指「捉不到」,也有一說認為可能源自坦米爾語(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的「手拉手」,口號與運動型態有關。 進攻時若是口號明顯中斷,便失去進攻資格,並讓防守方得一分。每場比賽四十分鐘,分為上下半場。進攻每次限時三十秒,進攻者在時間內沒抓到人,或是被防守方壓制在地、無法返回自己半場,也算防守方得一分。 因此,對壘時是由進攻方或防守方得分,端看進攻者能否在碰觸防守者後回到自己半場。卡巴迪運動雖看似「老鷹捉小雞」,但無論進攻或反擊,都處於緊繃的狀態,需要敏捷反應、足夠的爆發力與肺活量,體力消耗很大。初次觀看卡巴迪的人,很少不為卡巴迪劇烈衝撞感到訝異。 衝撞劇烈 體能要強 這項競賽除了規定不得蓄 意抱住進攻者頸部以上,及攻擊下檔之外,實際攻守纏鬥,肢體接觸類似角力,會有抓腳、衝撞等動作,也會運用柔 道與橄欖球擒抱的技巧。卡巴迪運動簡單,沒有複雜的布局、走位,但運動強度相當激烈,論及競賽,便需要相對提升身體素質。 四維卡巴迪社是由吉安國中卡巴迪教練吳高輝指導的,社員固定每週一、三、五練習。早上七點半到校,先利用早自習時間,跑二十圈操場,加上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核心肌群訓練;放學後,再率隊回到吉安國中,由吳高輝指導實戰攻守練習,和吉安校隊一起訓練。 卡巴迪社的訓練菜單不輕鬆,但社員樂在其中,不以為苦。社團成立不到一年,便在臺北市體育總會主辦的青年盃、中正盃等北部賽事奪冠;在會長盃及總統盃等全國賽事中,四維高中也拿到了亞軍的成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