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後裔田中實加,花了12年的青春,散盡錢財,來回穿梭於日本及台灣,尋找被湮沒在時光洪流中的故事,最後寫了書拍了記錄片《灣生回家》。
圖說:田中實加演講「灣生」故事,觀眾爆滿感動全場。
田中3/21下午於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追尋灣生的動人紀錄」,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爆滿的觀眾在台下聽得又笑又哭,直說「果然有洋蔥」。
田中實加中文名陳宜儒,父親是台灣高雄人,畢業於紐約市立藝術學院,她曾在台南新豐高中就讀,這場演講也是灣生系列講座在南部的最後一場。田中表示,她原本只想幫日本奶奶家的管家爺爺把骨灰帶回台灣花蓮,卻因緣際會的挖掘出一段又一段的灣生傳奇,除了寫書出版《灣生回家》,並拍攝記錄片,讓大時代裡的愛情與人生藉此重生。
「灣生」指的是1895至1945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二戰結束後多數被遣送回日本,這些灣生對一輩子懷念他們生長的土地,把台灣當成故鄉,只要有機會就要回台灣尋根,希望拿到一紙「出生證明」。
田中實加表示,台灣共有22個移民村,是灣生主要的居住地,其中花東佔了13個,比例最高,她演講中分享了好幾個灣生的故事,98歲的清水靜枝懷念她在花蓮吉野村郵便局的時光,田中發揮美術長才,為她親手打造了郵便局的模型;麵包店老闆的女兒山崎秀子等台灣情郎,63年未嫁,過世前等到了情人寫在日曆紙上的「名字」,終於含笑離開人世。
在這場第77場的演講中,田中實加發揮演講的功力,穿插中文、日語及台語,生動傳達這段本來不為人知的灣生故事,台下聽眾聽得興味盎然,不時爆出笑聲,感動處則頻頻拭淚,演講最後,原住民歌手莫言帶來動感的歌曲,為活動帶起高潮,台文館館長翁誌聰及副館長蕭淑真也全程聽講。
甲午戰爭對台灣影響深遠,國立台灣文學館推出的「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展出珍貴文獻、史料、詩人唱和作品、論著,與俚語、歌謠等民間文學資料,並規劃三場講座,帶領民眾對甲午戰爭、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文學,乃至日治下庶民生活史背景,有更廣泛而深入的認識。
除了21日田中實加的演講,另外二場為:3月28日(六)上午10時由陳清茂主講:甲午海戰詩歌-兼論乙未護臺將領,4月25日(六)下午2時由黃震南主講:抗日史料中的故事,免費自由入場,地點在國立臺灣文學館2 F 第一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