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帕金森病易誤判!正子影像抓得住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4.06.23 00:00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且多在60歲以後發病,但因無法早期發現,常延誤治療時機。林口長庚醫院經5年研究,研發以AV-133正子影像檢查腦部多巴胺細胞退化情形,不僅可提前篩檢出早期帕金森病,更可監測治療成效,為國內治療上一大突破。(影音/攝影記者張世傑)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常有抖手現象。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意欣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行動及肢體退化的慢性疾病,與神經學上其它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俗稱失智症)、漸凍人等,同屬於神經退化疾病,共通點是退化得很慢,初期不易發覺。

帕金森是健康隱形殺手 早發現防惡化

國內帕金森患者約近40,000人,每年新增患者約3000人,不少人在出現症狀初期,常誤以為是其他疾病,錯失治療最佳時機,等到出現顫抖、僵硬、行動遲緩,或走路困難等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經凋亡過半以上。

林口長庚醫院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與分子轉譯影像研究中心共同研發AV-133正子影像(AV-133 PET Scan),收集300多名輕度、重度帕金森病患者,以及非帕金森病患者,證實AV-133正子影像檢查,可及早發現帕金森病,這項研究成果近日更受到國際醫療高度矚目。

林口長庚醫院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與分子轉譯影像研究中心共同研發AV-133正子影像(AV-133 PET Scan),受到國際高度青睞。(攝影/張世傑)

帕金森氏症誤判率高 延宕早期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分子轉譯影像研究中心主任閻紫宸指出,目前醫學界診斷帕金森氏病的方式,幾乎都依賴臨床症狀的判定,缺少客觀的診斷工具,以至於臨床上的誤診率高達20%,容易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

特別是腦部多巴胺細胞功能,常受到腦內囊泡轉運體影響,一旦囊泡轉運體功能受損,多巴胺細胞功能將會退化。因此,AV-133正子影像可檢查囊泡轉運體功能,進而了解多巴胺細胞退化、衰亡情形,及早發現帕金森病,但此檢查目前仍在臨床實驗階段,尚未開放一般民眾進行檢查。

【帕金森病程分5期】:

第1期:僅有輕微單側肢體的症狀。

第2期:則為輕度兩側肢體的症狀,但未影響到行走或平衡。

第3期:患者除肢體症狀外,已出現一些行走或平衡障礙,但日常生活仍可自理。

第4期:患者雖走或站尚不需扶助,但嚴重的行動遲緩已使得日常生活大多無法自理,需人協助。

第5期:患者須倚賴輪椅甚或是臥床。

以台灣地區為例,60歲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率為2%,年紀愈大罹病的比率就越高。一般而言,帕金森氏症分為5期,第5期為末期,患者不但無法站立,嚴重者甚至連翻身都困難;主要症狀從外觀就可明顯看出,包含手抖、走路不平衡、習慣往前衝、小碎步等。

【醫師提醒】:多運動緩解症狀惡化

治療上除了藥物的遵從性外,家人的心靈上支持與陪伴也很重要。臨床發現,由長輩負責照料家中的寵物,可以幫助減緩老化速度,但要注意空間規劃,以免長輩跌倒。同時,運動也能讓帕金森氏症患者更健康;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有運動比沒運動好,持續運動比停止運動好。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1912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