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10月26日辦了一場表揚新移民的活動,民視以「憂發音 總統勸新移民勿教小孩英文」(http://youtu.be/YIoUwqCMawg)為新聞標題,指馬英九在表揚新移民的場合,卻貶損新移民的口音。
新聞編輯的選擇
不過,馬英九當然不是在討論「在台灣的新移民該不該教小孩英文」,而是以此為例,主張台灣的新移民應該將「教中文」的工作,交給學校老師。他引述一位早年美國幼稚園教師的說法,主張「新移民不應該教小孩移居地的語言」,這項工作,交給當地學校的老師即可,才不會「教壞」小孩。
至於馬英九是不是貶損新移民的口音?也許不是惡意,但的確貶損了。他想當然爾地主張要教導下一代「標準」的語言,符合「講話要標準」的主流思考。這和有些雇主要求月領15840元的菲律賓看護工免費教小孩英文,卻又擔心小孩學不到「標準」美語的心情,不相上下。
另外,馬英九講話的主要內容,則是鼓勵新移民媽媽在家教導小孩母語(蘋果日報:出席新移民表揚大會 馬英九:台灣就是移民社會,http://ppt.cc/7pgg),因為小孩學會了母語,未來可運用母語與媽媽的母國社會來往,是一項重要資產。
可惜民視記者只擷取了可以打馬的那一部份,把力氣用在嘲弄這位民調極低的總統(我想到「嗑爛飯」這個詞),完全沒談「總統鼓勵新移民媽媽在家教導小孩母語」,後續的訪問也是雞同鴨講。不過這是民視的新聞選擇,無可奈何。
「道地」標準並非單一
馬英九這次的談話,我認為值得大大宣揚的,是他鼓勵新移民教小孩母語。而值得商榷的,是他對於標準語言的看法。
妻子雲章有位台灣朋友去荷蘭讀書,指導教授問她:「妳是不是美國人?」台灣朋友很好奇,為何有此一問?指導教授回道:「不然,為什麼妳的英文是美國腔?妳們台灣的腔調是什麼?」這位曾經以標準「美國腔」英文為傲的台灣人,頓時無地自容,班上來自各地的同學各有各的腔調,只有她,失去了自己的腔調。
雲章在越南學越文時,一位來自越南中部的朋友誠懇地對她說:「妳不要跟我學越語,我的中部腔,北越南越人都聽不懂。」我在越南南部學語言的時候,也有一位北越朋友很憂心:「要學越語,就要學我們北越的。南越的越語『不準』。」
然而,什麼是準?什麼是不準?若是越南統一之後,以南部的越語為標準制定「國語」(不是只有台灣有「國語」,在越南,越文也是他們的「國語」),那就是北越的發音不準啦!萬一以中越的發音為準,那麼,南越北越就都不準了。
場景拉回台灣,我要說的是,「標準」是會修改挪移的。現在誰還講「李季準式」的中文呢?「台灣國語」、「客家國語」、「原住民國語」,或者「宜蘭腔台語」、「台南腔台語」,不也各領風騷?如果你說著一口捲舌「標準國語」,恐怕才會被人側目吧!
因為長期在《四方報》工作,與來自各國的東南亞同仁相處,我和雲章漸漸可以分辨各種腔調的中文。他們以帶有各自腔調的中文和同事溝通,「越南國語」、「泰國國語」、「印尼國語」、「菲律賓國語」、「柬埔寨國語」,反映了母語的發音與文法,也記錄了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反正《四方報》也不是「國語」日報,彼此偶爾鬧點笑話,只要無礙溝通就好。
「腔調」是有意義的,「沒有腔調」才可怕。「道地」很好,但是,各地有各地的道地。至於「標準」的語言,供在那裡就好,每個人在使用語言時,能溝通就好,既能溝通又能保有特色與腔調,最好。
馬英九期待大家都能講「標準」的語言,我認為是過時的主張,是奉標準語言為圭臬者的傲慢。雖然講標準的語言,的確可以避免被嘲笑。然而,嘲笑別人者,未必就正確。真正要改的,反而是嘲笑別人的人。
(唱四方製作人、前四方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