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原視野:寧靜紮實的教育路徑

立報/本報訊 2013.10.07 00:00
■浦忠勇

有別於光彩奪目的原住民歌舞展演,今年全國科學展覽競賽國小物理組第一名獎項,由阿里山鄉新美國小獲得,這間迷你鄒族部落學校,學生人數才20幾位,能獲得這樣的教育殊榮,實屬難得。

一般而言,原住民孩子的教育才華,很容易被貼上簡化的樂舞、體育標簽,好像原住民孩子天生就註定要跟理工學科絕緣,可這一間小學卻成功挑戰了這樣的刻板與迷思。

這是讓孩子從小去觀察與思考的教育之路。這條路徑可以造就偏鄉孩子小而美、小而強又可以小搏大的軟實力。座落在曾文溪河階台地,居民約2、3百人,新美部落隱沒在山嵐綠意之間,山林雖美,卻幾乎是被觀光客遺忘的後花園。少子化的趨勢,近年學生人數驟減,在學校轉型的壓力下,卻讓老師們認真思考偏鄉教育的出路。

科學教育題材,在原鄉部落隨處可得。新美國小這十幾年來的科展題目,幾乎離不開鄒族部落生活文化,92年度第一次拿到全國冠軍,題目是「鄒族捉牙蟲之研究」,他們以科學方法成功地揭開這一傳統醫療的神祕面紗;今年的冠軍題目是「鄒族獵人的槓桿原理」,探討鄒族傳統石板陷阱。他們已做過的幾十種科學實驗,涉及部生活各個層面,至今得獎無數,帶隊的老師說,「鄒族生活文化,科學題材做不完」。

我特地去了解學校今年的科學教育活動,他們利用社團活動時間,將中高年級學生混齡分組,物理組做鄒族錐形背簍的研究,生物組做校園民族植物研究,將深入探討菇婆芋之生物知識,生活應用組則是探討鄒族傳統製陶技術。社團活動,秩序安靜,但可以從中感受孩子們科學探討的氣氛。

我看了學校撰寫一份「小志氣,大夢想」追夢計畫書,內容是要建構阿里山「鄒族科學基地」,他們將陸續帶領學生做更多的科學實驗和科學參訪活動。校長表示,「學校雖小,但未來真能陪育出頂尖科學人才,是值得的教育投資」。

部落科學教育,其實也是陪養族人文化認同的方式。學校的社團活動,為了科學研究題目,必須走入社區,拜訪部落長者,先認識鄒族生活文化常識,從這些知識再扣連到現代科學分析,這是既傳統又現代的學習之路。

從生活常識切入科學,才能引動學生的探索熱情。我看到一位孩子向長老問起:「錐形背簍為什麼是這個形狀?」,長老回答,「從以前就是這種形狀,這樣比較好用啊!」我知道,這樣的回答方式很傳統,也有一點籠統,但老師將從這裡帶著部落孩子進入充滿新奇的物理世界。

部落孩子的發展絕對是可以多元的,從部落科學教育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原住民孩子發展的許多可能性。當然,樂舞絕對是原民孩子的強項,但孩子在熱鬧喧譁的舞台之外,應該重視並提供寧靜紮實的思辨課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