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片站穩台灣 放眼國際不躁進

中央社/ 2013.05.26 00:00
(中央社記者徐卉台北26日電)最新一期「全球中央」雜誌報導,經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洗禮,能看見台灣電影的確人才濟濟,點燃火種就會爆發出能量。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國際電影獎、影展上大放異彩,今年初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上,更使得出身台灣的導演李安,一舉奪下他生平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

此時,再回頭看看國片「大尾鱸鰻」。這部主打本土題材的電影,上映以來就不斷締造台灣票房新紀錄,其中最驚人的,就是在短短16天達到新台幣3億票房,寫下台灣電影史上最輝煌的成績,讓所有人看見本土電影新契機。

這兩個極端的例子來看,國片的新希望是什麼?題材的選擇、票房的追求又該如何取捨?

穀得電影公司負責人、「海角七號」行銷統籌李亞梅表示,任何國家的電影都沒有獨特性,怎麼說?因為電影某種程度,都會反映一個國家的歷史、情感、價值觀,當每個國家的產品都具有這項特色,擺出來就沒有什麼稀奇。

李亞梅自問,「台灣有什麼可以勝過好萊塢?」

她指出,近年賣座電影「艋舺」、「陣頭」、「犀利人妻」都有相同跡象,那就是親近性和熟悉度;當台灣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海角七號」的茂伯飆出國罵時,觀眾都超爽的,罵粗話讓觀眾感覺熟悉,片中演員就像隔壁鄰居、叔叔一樣,這種模式最終證明能成功,「這是台灣電影的特色,其實放在別的國家也是一樣」。

李亞梅強調,「文化是獨特元素,對外輸出反而是障礙」。

台灣電影該如何設定題材,瞄準廣大的亞洲市場,尤其是同為華人的中國大陸?

「五月天追夢3DNA」監製陳鴻元認為,在大陸成功的電影,包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愛」、「痞子英雄」 等,這些在大陸有千萬人民幣票房的電影,每部片的類型都很清楚,這些電影在拍攝前就把市場定位好了。

他也提出,觀眾看電影是為了感受日常生活不會感受到的東西,應該鼓勵創作者在劇本階段就想好市場定位,要讓大家看到什麼樣的奇觀,如果這些都不去想,就容易失敗。

導演鈕承澤表示,拍出自己覺得好看的電影最重要,而不是一味追求成功、掌聲、最大票房價值,「對於國片要走什麼方向,我認為是有無限可能的,少年Pi、大尾都只是例子,但是電影類型千百種,不分藝術、商業、題材,只要忠於自己的內心,並且能夠感動觀眾就是好電影」。

台北電影節總監胡幼鳳也說,台灣電影的確擁有傑出人士,但過去失落的10年,使得人才有斷層,如何把產業鏈找回來、串接很重要,大家也都努力在把熱情找回來。

胡幼鳳點出,台灣需要引進更多資金,或是國際大片來台拍攝,人才升級、技術層面富含競爭力,就會使需求量與實際執行的能量成為正比。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5月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