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睽違十年,北京市曲劇團再度來台演出《正紅旗下》、《駱駝祥子》,嚼清脆京片子,讓五月初的台北飄著濃濃「京」味!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看過日前《正紅旗下》首演,對於北京曲劇有兩個「大驚奇」:一是關於時間,在混沌的50年代裡,中華文化竟然就能發展如此前瞻性、實驗性的音樂劇;二是關於形式,戲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大家都在想辦法將音樂、戲劇、舞蹈融合,而北京曲劇裡有舞蹈排場、京腔大合唱,對於音樂劇的想像是無邊無際的,他建議對於劇場有興趣的朋友來看戲,會有非常大的啟發。
和源自於南方劇班子進京發展而出的「京劇」比較起來,「北京曲劇」是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1950年代開始發展的北京曲劇,元素出自北京城內文化,由北方曲調「單弦」、「岔曲」發展而來,加上肢體動作、走位和造型,也融合老曲牌、創作新曲牌,由大陸文學家老舍親自命名,還創作專門劇本《龍鬚溝》、《柳樹井》加持。如此年輕的劇種,自然較無框架限制,又說又唱充滿現代感,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的音樂劇活力。
這次北京市曲劇團演出老舍的《駱駝祥子》、《正紅旗下》,都是描寫小人物對抗大社會的故事。《駱駝祥子》是對崩壞世代的無情控訴,勤奮的車夫祥子,一次次被混亂世局打擊,面對殘酷現實,他能否保持真誠?還是只能墮落?
老舍本名舒慶春,生於戰亂的清末民初,他一歲時八國聯軍進京,父親喪生,從此家計困頓,經過資助才得以讀書,老舍中間幾度中斷學習,最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任職學校教職員和校長。
1920年代反思中國文化的「五四運動」裡,老舍變得敢質疑禮教、質疑權威,從一個循規蹈矩的小學校校長,變成敢寫新式文章、討論社會民生的人,他曾寫道「感謝五四讓我成為作家」。先後著有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火葬》、《四世同堂》、《我這一輩子》、《正紅旗下》,以及劇本《龍鬚溝》和《茶館》等作品。
老舍在七七事變之後,組織藝文界力量、主持文協工作直到抗日結束。敢寫敢言的他卻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貼上「反動文人」標籤,遭受批鬥毒打、遍體鱗傷,傷心欲絕投湖自盡,結束漂泊一生。
北京市曲劇團團長孫東興表示,北京曲劇可以「亦看亦聽」,今天至17日於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駱駝祥子》,講一個男人經歷兩個女人之後墮落的故事,可以思考面對誘惑如何維持操守;之前《正紅旗下》可以觀察到中華文化的流傳,從老舍出生的臘月23日到過小年、過大年,也可體驗到旗人從豐饒到沒落的過程,結尾,自殺官員最後說出「生我養我,坑我害我,恨極愛煞的大清朝」更能讓大家體驗「以小見大」的家國情懷。
「北京曲劇•老舍經典《正紅旗下》、《駱駝祥子》」是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台北市文化局和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合辦、台北市中山堂協辦、廣藝基金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