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血癌病童進階監測法 納入治療指引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3.04.23 00:00

我國在血癌病童的治療上領先全球,12年前率先捨棄傳統的腦部放射治療,改良式的治療法兼顧治癒率,也降低中樞神經復發的副作用,長期追蹤結果去年獲得國際論文肯定,研發此治療法的馬偕團隊,今年1月起又將「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的監測法,納入我國治療指引,由於靈敏度更高,可更準確預測復發機率。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為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若1歲以下或10歲以上發病,預後較差。

改良式髓鞘內注射法 降低中樞神經復發症狀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為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傳統治療是進行腦部放射治療,搭配診斷之初就在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然而放射治療可能導致血癌病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等不良後遺症,並且出現頭痛、嘔吐等中樞神經復發症狀。

因此馬偕醫院率先提出捨棄放療的做法,採改良式髓鞘內注射法,劉希哲醫師表示,這種做法是先用藥將周邊血液內的癌細胞降低,再做注射,避免癌細胞進入到髓腔內,此做法2009年也納入我國治療指引,馬偕醫院去年在國際發表12年來、152名病童的長期追蹤結果,存活率近9成、僅2例合併中樞神經復發,成果獲刊為「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的論文。

監測微量殘餘血癌細胞 更準確預測治療反應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指出,目前血癌病童的治療又邁向更為個人化,過去是依照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染色體等分子檢查,將患者區分為標準群、危險群以及極高危險群,用藥後透過骨髓檢查,若癌細胞數目仍高就加藥。

然後仍有近2成患者,雖然傳統骨髓檢查看不到那麼多癌細胞,但2年半的療程結束之後,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梁德城教授形容,這是因為有些癌細胞偽裝成好細胞,傳統監測的靈敏度難以發現;現在有更進階的監測法,在治療約5周時即可偵測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由於靈敏度提升為萬分之一,更便於抓出潛藏的癌細胞,讓患者及時增加用藥劑量。

納入治療指引 健保尚未給付

今年1月起,這項監測法也被寫入全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方法,成為醫界治療血癌病童的指引,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梁德城教授表示,由於此監測法的試劑、材料高達2萬元,因此並沒有向病童索取,而是由院方專案撥補,在健保給付之前,經費來源需仰賴各界善款捐助。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2/12786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