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早餐 洪柏葳 周杰倫演唱會

恐龍研究大突破 台5學者同登Nature封面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3.04.15 00:00
結合加拿大、台灣與中國大陸等5個國家的國際兩岸恐龍研究團隊,首度發現1.95億年前恐龍胚胎化時內存有有機物質殘留物,並首次得以追蹤恐龍蛋內的胚胎如何發育。該項重大研究成果登上最新一期「Nature」國際期刊封面故事,開啟恐龍胚胎學研究的全新機會,備受各界矚目。

這次國際兩岸恐龍胚胎學研究能取得重大成果,起始於中興大學榮譽教授黃大一2003年在中國大陸雲南祿豐,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化石骨頭,屬於原蜥腳類胚胎個體,年代約1.95億年前。

隨後在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賴茲(Rober Reisz)的帶領下,國際兩岸研究團隊陸續在雲南祿豐發掘研究200多根不同胚胎發育階段的恐龍骨頭化石,首次看見恐龍蛋內的胚胎發育過程,也找到了恐龍胚胎有蛋內運動的最古老證據。

另一個重大發現就是在這些胚胎骨頭內,發現了被保存快2億年前的有機殘留物證據,對於未來恐龍研究開啟新的一頁。黃大一說:『(原音)我們目前看下來,如果我們團隊有這個機會,我們還可以發表很多篇Nature這樣東西,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以前不敢想像的,比方說2億年前的石頭化石還有有機物質存在,這就是別人沒有做到,而我們做到了。』

這次研究成果,台灣共有位5位學者參與,除了黃大一外,還包括成功大學口腔醫學所所長謝達斌、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張榮森、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工程師江正誠與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都對該研究做出關鍵貢獻,不但是台灣團對第一次同登「Nature」國際期刊封面,也讓外界對於恐龍時代最早期傑出動物成長過程,有更豐富的了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