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鄧賢表示,仁安羌大捷是當時中華民國國軍在國境外的首次勝仗,也是國軍參與盟軍共同在國境外共同作戰的重要戰役,而且取得勝利。
他表示,中國部隊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從歷史上分析可以說是1840年以來的「第一次王師出征」,全國人民寄予厚望,但在這一次的國際戰爭中,出兵10萬,打到只剩下4萬多人,傷亡慘重。
當時,英國和中華民國兩國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在保護中華民國通往國際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一在左一在右,夾擊日軍,除了裝備之外,當時中國軍隊並沒有獲得英軍全力的支援,是造成傷亡慘重的主因。
而就在此時發生了仁安羌之戰,英軍遭日軍圍困,於是孫立人擔任師長的38師命令劉放吾率領113團,星夜兼程連夜前往救援解圍,使日軍腹背受敵,不但殲滅1400名日軍,並解救了7000多名英軍。
鄧賢表示,所以仁安羌戰役是中國軍隊進入緬甸作戰的唯一勝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一場重要戰役。擔任師長的孫立人獲英王喬治6世頒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也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
對於站在第一線作戰的劉放吾而言,在幾十年之後,於1992年4月初,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在美國芝加哥會見已定居洛杉磯的劉放吾將軍,她感謝老將軍50年前在緬甸仁安羌解救英軍,以及今天紀念碑的建成,也算是將歷史上缺失的這一塊補上了。
他說,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部隊境外作戰的唯一勝仗,而且是全勝,就作戰而言,唯有勝利才能論輸贏;另一方面是,這一戰解救了英軍,這是一場國際合作戰爭,對於之後亞洲戰場,中國得到英國和美國的支援,這些轉變都有很大的影響。
鄧賢說,仁安羌大捷使中國軍隊成為國際盟軍中的一分子;今天在蒲甘仁安羌501高地,有來自台灣的退役將領,有來自中國大陸將領的子女家人,就表示大家敞開胸膛,一同紀念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