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3年10月28日,我們台南師範普師科五二級同學,回已升級為台南大學的母校南師開同學會,愛班的中研院院士杜正勝,特將他2020年庚子年暑假,回台南白鷺灣家中,所寫「詠一己之人生,懷家國人類事」的〈詠懷-述史言志〉詩,首次發表在我們《南師五二級畢業一甲子紀念集》的《緣聚紅樓百年情》中,很謙虛客氣的說:
「逐段略作疏解,概述平生,以呈諸學長。拙詩首次發表,獻給母校,以誌六十多年前教育之恩。」。
杜正勝這首〈詠懷〉詩是五言古體詩,詠述一生追求歷史著述功業,關懷家國人類,並曾出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和教育部長的心志與歷程。全詩40句206字,抒寫歷史大家學術與出仕的胸懷才識和不撓風骨,令人敬佩感動。
[caption id="attachment_94920" align="alignnone" width="1890"] 杜正勝自書〈詠懷〉詩[/caption]二
杜正勝院士是高雄岡山海邊永安人,家境清寒,卻從小就愛好讀書,立志做學問當學者,省立岡中初中畢業後讀南師,教小學三年後考入台大歷史系,開始專注歷史研究的志業和生涯。
杜正勝廣讀古今書,詠懷說: 「論世鯤鵬比,偃飲鷦鷯枝。氣師孟軻養,行唯仲尼親。憫人懷子美,棲托則淵明。筆出萬古意,家言法龍門。」
說他一生最仰慕,受影響最大的六位前賢,是莊子的論世,孟子的養氣,孔子的中庸,杜甫的憫人,陶淵明的悠然、司馬遷的一家言。
當歷史學者,最追求的當然是司馬遷的著述成一家之言,來傳之後世。
杜正勝孜孜研究歷史,不循前人舊路,提倡新史學,1
990年與青壯學者創辦《新史學》期刊,1992年48歲,就以研究中國上古史傑出成果,獲選為學術界最高榮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是第一位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文組院士。
三
杜正勝研究歷史,並非躲在象牙塔的蛋頭學者,而是滿胸關懷家事、國事、天下事。對所出生的福爾摩沙美麗島台灣這塊土地,更是關懷,一直想有所貢獻回饋,常應邀在多家大報發表時論,廣被重視。
1990年代,他就開始也深入研究台灣歷史文化,提出同心圓的台灣主體歷史觀與教育觀,並陸續著有《景印解說 番社采風圖》《台灣心台灣魂》《走過關鍵的十年》《新史學之路》《藝術殿堂內外》《走在風尖浪頭上》《杜老師人文館》和許多尚未出版的精闢著作。
在《民視台灣學堂》的《台灣的覺醒》講義,出版後,將是一部以台灣主體,最深入宏觀、生動、精彩而通俗化的台灣歷史著作。
這就是杜正勝自述詩說的: 「同心尋自我,際遇倏改轍。閱歷神州千萬年,迴向福島造桃源。」
2000年和2004年,杜正勝以雄厚學識,先後出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和教育部長,經歷8年政務,雖多風波,仍本其宏觀學識與操守,堅持台灣主體的歷史教育觀。
退休後回歸學術,仍繼續雙領域的專注研究中國史和台灣史,應邀演講外,陸續出版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受訪回憶錄},《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最後皇族的艱辛人生——南明寧靖王的處境與心境》,仍著述不輟。
四
杜正勝不只好學,從南師時代,就寫得一手漂亮又自創風格的毛筆字。他的書法,可說也是在書法界自成一家。
他也把這首〈詠懷〉長詩,自己揮毫寫成橫長幅的精彩書法作品,可說是現代學術界和文學界首見的詩書雙璧。
欣賞杜正勝的手書〈詠懷〉長詩,很令人想起「千年英雄蘇東坡」在黃州寫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蘇東坡〈寒食帖〉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詩書雙璧。
杜正勝著作嚴謹宏觀,言必有據。生活上卻是有情、重義、惜情的南部鄉下人。一生從事學問,成為功業傑出的歷史學者。仍念念初中畢業的就讀台南師範學校。
所以,2023年10月28日的南師畢業一甲子同學會,他本著最大情義,特把「詠一己之人生,懷國家人類事」的〈詠懷〉詩,首先發表在《南師五二級畢業一甲子紀念集》裏,來獻給母校南師,永誌不忘的感恩。
我們南師五二級同學,尤其是同班的「愛班」同學,三年同窗、同食、共寢。畢業60年回南師開同學會,喜讀杜正勝同學這首自述〈詠懷〉詩,無不敬佩感動,並深深引為最大光榮。
五
杜正勝研究著述領域廣大,已出版和排印中的著作,遠超過300萬字,著作等身,名重士林,早已是自成一家言的大歷史家。
我認為杜正勝2023年12月的新書《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是一本國際漢學界史學界必讀的精采著作,最可傳久。
2024年4月14日,杜正勝回高雄家鄉舉行《中國是怎麼形成的》新書發表會,我特在滿堂高雄鄉親的發表會上,贈他四句詩:
少年仰慕司馬遷,
著作等身百萬言;
宏觀中國大歷史,
健筆寫出一家言。
六
杜正勝自號「夸父」,書法大多署「夸父」。2023年10月28日發表在《南師五二級畢業一甲子紀念集》的〈詠懷〉詩:
戰火霹靂天,呱呱到人間。我本寒家子,長成在荒邊。困境不能撓,苦讀追鴻雁。
父母遂我志,偏與古人遊。其中有真趣,甘願茹苦辛。
論世鯤鵬比,偃飲鷦鷯枝。氣師孟軻養,行唯仲尼親。憫人懷子美,棲托則淵明。筆出萬古意,家言法龍門。
世人循前軌,我寧闢蹊徑。城邦與齊民,更躋新史境。同心尋自我,際遇倏改轍。閱歷神州千萬年,迴向福島造桃源。
宦海風波闊,穩掌輕舟舵。洪峰阻瓠口,主體搖不惑。使命階段成,告老清風袖。
出入學院間,讀史更明了。著述稱等身,豁然始開目。世局多幻化,桃源路尚遙。餘生旁觀矣,神馳古今道。夸父
公元第一個災難庚子之年,杜子蟄居白鷺灣,盛暑無聊, 回憶數十光陰,雖做了一些事,然而能留下者幾稀。乃戲寫詠懷五古,不成詩體,聊記概略耳。以示子女,並述晚年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