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2年五次台灣總統大選,美國可說是無役不與,曾分別在四次選前,以及一次選後表達明確立場,對選舉結果都產生了明顯影響,美國對台灣政局的主導作用毋庸置疑。
美國1996-2004介入大選,焦點放在推動民主轉型
第一次美國介入是在1996年3月總統選前,美國為了制衡大陸武嚇台灣,先在1995年12月19日派遣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峽;然後又在1996年3月8日,宣布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台灣東北海域,兩次部署都有助於穩住李登輝總統選情。
第二次美國介入是在2000年3月總統選前,當時擔任AIT理事主席的卜睿哲,特別選在投票前兩個月的1月29日,在政大國關中心發表「台美關係展望」演講,表示「為了防止中國誤判形勢,美方強調對台灣安全的關切,一旦台灣受到大陸威脅,美國顯然有能力也有意願來協助台灣自衛」,並強調「台灣是一個民主政體,美國會以尊重和尊嚴對待台灣和台灣領導人,任何有關台海兩岸的協議,除了以和平方式達成外,還必須台灣人民可以接受」。這些選前談話,被認為美國並不排斥台灣經由民主選舉產生政權輪替,對民進黨選情明顯有利。
第三次美國介入是在2004年3月總統選後,由於選前一天爆發3.19槍擊事件,選舉結果只差22994票(0.22%),導致泛藍選民在凱道發動無限期抗爭。時任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積極穿梭於藍綠之間,一方面向陳水扁施壓要求不得以武力鎮壓抗爭群眾,另一方面則秘密拜會連、宋,要求取消街頭抗爭,並承諾協助查驗選票。但在泛藍群眾於3月27日退出抗爭之後,美國旋即發表聲明承認陳水扁當選,頗有助於穩住民進黨政權。
美國2008-2012介入總統大選,焦點轉向維持兩岸穩定
但隨著陳水扁第二任期轉向激進台獨,越來越不受美國節制,甚至還一度將兩岸情勢推到岌岌可危的懸崖邊緣,美國眼見台灣民主轉型已經成局,加上中國大陸崛起已成全球現實,就從2008年總統大選起,開始轉向要求台灣候選人維持兩岸穩定。
第四次美國介入是在2008年3月總統選前,2007年9月11日,美國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在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以罕見直白措辭,痛批「陳水扁的『入聯公投』居心不良,非常危險」,還說「負責任的台灣領導人必須預期到中國可能的紅線及反應,避免不必要、沒有意義的挑釁」。當時美國對陳水扁第二任期的急獨作為,顯然已經忍無可忍,投票前一天,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還刻意來台接受媒體專訪,針對當時民進黨主打馬英九綠卡問題,表示「綠卡一年以上沒使用就失效」,形同為馬解套背書,結果在中美兩大國一面倒支持政黨再輪替的氛圍下,馬英九以220萬票大勝謝長廷,民進黨遭到空前慘敗。
第五次美國介入是在2012年3月總統選前,美國對兩岸穩定的關注,已經從消極的「是否踩到中國紅線」,進一步發展到積極的「能否提出可行的兩岸平台」。2011年9月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美,儘管拜會美國國會、副國務卿、國防部等行程,都得到高規格接待,部分美國國會議員甚至還在蔡主席面前公開力挺台獨,但這些表面風光,顯然不敵歐巴馬政府高層透過英國金融時報表示「蔡英文如果當選總統,可能升高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形同對蔡訪美言論的否定。據了解這位政府高層,就是鼎鼎大名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康尼倫(Thomas Donilon)。
當時蔡英文先在華府閉門會議上,提出「以『台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主張,但華府官員普遍感到空洞模糊,認為不足以作為「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後來她又在紐約記者會上,針對「台灣共識」提出「三不三有」解釋,「三不」包括「台灣共識不是一般的民主多數決問題」、「不是普通的立法或公共議題」、「也不是單純的國內議題」,「三有」則包括「台灣共識是一個民主過程」、「在不同立場中找出共同點,這是台灣共識的開始」、「在不同中找出共同的可能性,這是台灣共識的真正精神」。但蔡翻來覆去,始終無法正中要害,美國仍然認定「台灣共識」並無實質內容,充其量只是一套民主程序,並不能取代兩岸既有的「九二共識」。
美國對台灣總統大選的介入,果然不只停留在高層放話批評蔡英文,更進一步在2011年12月宣布將給台灣免簽待遇,形同對馬政府的美中台關係給予正面肯定。2012年1月12日選前一個星期,美國和2008年如出一轍,再度讓前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訪台接受專訪,表示「如果馬英九總統連任,會讓北京和華盛頓大大鬆一口氣,這代表一個相對繁榮且具有建設性的狀態可以持續」,形同在選前對蔡英文做出最後一擊。
兩岸維穩成為核心問題,蔡仍陷入「台灣共識」迷思
顯而易見,前三次美國介入台灣總統大選(1996,2000,2004),大陸才剛開始崛起,美中還相差甚遠,美國支持國民黨台灣化,促成台灣民主轉型。最近兩次美國介入台灣總統大選(2008,2012),大陸崛起已經改變國際現實,形成美中共管台海局面,美國在確保台灣民主同時,更要求維持兩岸穩定。
2008年謝長廷慘敗,顯然是非戰之罪,不管是台灣民眾對扁貪腐的清算,或是美國對扁訴諸急獨的懲罰,都使謝難有作為。但到了2012年蔡英文,扁貪腐或扁急獨的陰影已經淡化,蔡無法贏得美國信任,本人顯然要負更大責任。
2012年蔡英文,並未認知到美國已從關切民主轉型轉向關注兩岸穩定,始終執著於「只有民主程序、缺乏兩岸內容」、原地打轉的「台灣共識」,從未針對兩岸既有的「九二共識」論述平台,努力提出兩岸都可接受的替代方案,結果當然無法取信於美中兩大國。
民進黨在2012年大選應勝未勝之後,眼見馬英九民調急轉直下,執政無能已成全民共識,曾有人試圖說服美國在2016年大選保持中立,但卜睿哲表示美國不會默不作聲,形同對蔡英文的兩岸維穩能力仍然保持懷疑。
美國對蔡英文還不放心,其實不難理解。蔡敗選至今已經兩年多,但仍未走出缺乏兩岸內容的「台灣共識」,仍未試圖對「九二共識」提出替代方案,而且隨著今年3.18-4.10太陽花學運崛起,蔡對兩岸議題的處理方式,反而越來越跟著激進勢力隨波逐流。
太陽花學運爆發之初,美國並未介入,但隨著局勢日益惡化,美國擔心情勢失控的態度也越來越明顯。民進黨對服貿的無限杯葛,對激進學運的徹底支持,對FTA佈局的準備不足,美國全都看在眼底。3.23激進學生衝擊行政院之後,華盛頓史丁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著名兩岸專家容安瀾(Alan Romberg)即表示「台灣政府必須拯救服貿,否則信用將會受損」。3月25日,國務院副發言人Marie Harf進一步表示,希望台灣有關服貿的爭論,能以「和平及文明的方式進行」,暗示美國並不同意民眾衝擊或佔領行政院的行為。3月28日,美國著名的尼爾森報導(Nelson Report)刊出AIT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文章,批評「民進黨的國會杯葛戰術,美國並不視為正當的民主行動」。
4月1日,AIT前任理事主席卜睿哲拜訪馬總統,肯定馬在3月29日的記者會「非常有說服力,也在促使和解,希望能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平台」。4月3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表示美國「歡迎並讚賞馬政府在兩岸關係的傑出進展」,暗示對民進黨的「退回服貿、重啟談判」主張不以為然。
民進黨的最大誤判,在於認定美國將重返亞洲制衡中國,必將更加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和民主價值,也將連帶質疑國民黨的傾中路線,因此判斷美國將會在2016總統大選轉向民進黨,至少會保持中立。但至今為止,美國對國民黨的傾中質疑,仍然遠低於對民進黨的兩岸維穩質疑,主因是民進黨不但在兩岸關係的經營輸給國民黨,即使在台美關係的經營也輸給國民黨。不管是馬英九或朱立倫,與美國的長期信任關係,始終遙遙領先蔡英文,這才是民進黨難以贏得2016總統大選的最大困境。
據了解,美國對於太陽花學運以來、民進黨受困於激進台獨勢力的混亂現狀,頗感到不以為然。蔡英文6月擔任黨主席之後,美國國務院曾邀請蔡主席前往說明,但蔡猶豫再三,至今仍不敢答應。2011年蔡主席因為「台灣共識」流於空洞,美國早就給予負面評價,如今2014年蔡主席不但仍舊沒有兩岸方案,而且還受制於激進台獨勢力,越來越訴諸「民主抗中」基調,越來越杯葛兩岸經貿,始終提不出兩岸維穩論述,始終提不出全球自貿戰略,也難怪蔡主席接到美國國務院邀請,至今仍然不敢赴美「接受面試」。
如今距離2016總統大選還有兩年,但立場比較同情台灣的卜睿哲,提前表示美國不會對未來台灣總統大選所牽連的美國利益默不作聲,其實已經對民進黨發出委婉警告。如果蔡主席還繼續忽略美國友人的善意提醒,還繼續忽略兩岸維穩所牽涉的實質問題,還繼續拿不出勇氣掙脫激進台獨勢力的糾纏,蔡主席2012年所感慨的「最後一哩路」,恐怕還會越走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