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eko老婆 美元匯率

再現百年「七番弄」藝陣 鹿港人拼了

yam蕃薯藤新聞/陳冠瑋 特稿 2012.02.11 00:00
2012台灣燈會6號下午在小九天的鑼鼓喧天中拉開序幕,這次由於有迪士尼樂園花車參與踩街,吸引百萬人潮擠進鹿港小鎮,但其實最讓老一輩鹿港人感動的不是米奇米尼現身中山路,而是16年未曾出現的「七番弄」出現在踏上鹿港的土地上。 七個大男生站在約一個人高的木板上,而扛著他們的人竟是六七十歲的阿伯,這樣的畫面著實讓人震懾。原來它們是鹿港特有的「七番弄」,簡單的說就是七個人著番服吹奏南管樂器,現年七十歲集英宮主任委員黃國雄提到,這藝陣在鹿港已有百年歷史,受到施振榮的基金會多次邀請,希望藉此燈會讓七番弄再出頭,加上在地企業包括宏碁集團、和泰汽車、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將廟宇重修工作延後,把至少要花半年訓練完成的藝陣,拼在三個月內就成功復出。 七番弄有兩大困難點,第一是站在木板上的人,必須要有很好的平衡感,年紀太大或體重太重的人都不適合,曾經參與演出的黃致瑋提到,很多人在平地站著吹奏樂器沒問題,但是在被舉起的木板上,但在行進間要站穩並且吹奏樂器,實則是項大考驗。另外,由於這藝陣全由人工完成,一次至少要由同時由16個扛工扛著行進,這個工作不只考驗體能,還需要經驗老道,知道扛的「眉角」與默契十足的人來搭配才行,這也為什麼有很多上了年紀的阿伯需要挺身而出的原因。 一家三代都參與七番弄的集英宮委員黃金龍表示,因為七番弄是由黃氏宗親從大陸泉州帶回鹿港,所以原本能站在木板上表演的人,都只有姓黃的子弟才行,近三十年來在各氏族融合下,以及傳承不易的情況下,此舉才因而改變,這次從服裝重新製作、百年木頭架修復及扛工的費用,需近百萬元的龐大支出,加上整合所有相關人員,能夠成功的再次出現,讓鹿港人都十分感動。 看著這次老中青混搭的七番弄,重新在鹿港街頭移動著,七番中站第一位手持鑼的林才修表示,雖然訓練很辛苦,但有著滿滿的榮譽感,他會一直去做,另一位演奏響盞的黃致章更堅定提到,未來他也要讓他的小孩參來跳七番弄,看著年輕新血的加入,代表著百年七番弄不消失,台灣傳統民俗文化將得以永續傳承下去。 ●七番弄來原: 漢朝王昭君為國和番,來到番邦(匈奴),因思鄉之故,經常悶悶不樂,單于見她心情不佳,便派人至中原邀請王昭君的親友至匈奴國相聚,並安排樂師身穿番服,頭戴番帽,腰佩彎刀,騎在馬上表演樂器、歌舞等,以討得王昭君的歡喜。王昭君的親人回到家鄉後,談起在匈奴的經驗,並模仿番人的表演,一時蔚為風尚,成為當地迎神賽會的一種活動,因為由七個胡人所表演,所以稱為「七番弄」。後來中原動蕩,歷經戰亂,中原人士南遷,此項活動也輾轉傳到閩南,原有樂器也漸漸和南管樂器相近,原本騎在馬上表演的方式,也改成站在木製板上由人扛抬的方式表演。 ●七番弄傳遞來台的過程: 約在百年前,鹿港泉州街集英宮前往泉州進香,便向當地學習七番弄的表演,並抄回曲譜,帶回服裝及表演方式,自此,七番弄成為鹿港泉州街迎神賽會表演的特色。鹿港七番弄的陣頭表演於日治時期中斷後,直到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週年所舉辦的神明遶境活動,才由集英宮再將七番弄的陣頭呈現出來。 ●七番弄呈現方式: 七番弄由七位人士打扮番人的造型,使用樂器及遊行時排列的順序分別為鑼、餅鼓、響盞、鈴鼓、四塊、拍板、噯仔(嗩吶)等七種樂器表演(將軍令)詞曲。原先騎在馬上的表演,因南方人不善於騎馬而演變成站在竹台上表演,後又因竹台不易保存,而又演變為目前站在木平台上表演方式,鹿港人亦稱此陣頭為「七閣番」或「竹篙番」。 資料來源:鹿水草堂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Bgm.kP.RGEL0yHFex.1F5X7y/article?mid=4863&sc=1
相關新聞:復興鹿港七番弄 衝破文化的庸俗與空洞
相關新聞:三月「瘋媽祖」 北港的陣頭文化
相關新聞:南台灣的傲人的宗教文化東港陣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