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另一個非關稅壁壘-當雲端軟體遇上國稅局
銳傳媒/
94 天前
文/廖大緯
幾年前,我為了購買一家美國雲端軟體公司的服務,不得不親自跑一趟國稅局領取一張特別的表格,再前往銀行辦理匯款,還得先代扣繳20%的稅金。整個流程繁瑣不說,還得一次匯整年度費用才行,不能像平常一樣每月刷卡付款。搞得我好像不是買軟體,而是準備移民。
這樣的制度設計,無形中讓企業難以將這類支出正常入帳。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對這種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乾脆選擇放棄申報,直接吸收成本。
但企業的吸收,其實只是表面上的「消化」,實際上這些成本終將轉嫁給消費者。舉例來說,許多台灣旅館仰賴美國大型訂房平台拓展國際客源,但因平台收費無法被稅捐稽徵法認定,最終只好反映在房價上。這也是為何台灣旅館經常比日本更貴,並非服務品質有差距,而是制度讓我們先輸一截。
這樣的情況,其實就是一種「非關稅的貿易壁壘」。諷刺的是,這道壁壘不是別國設下來的,而是我們自己一手打造。美國擁有上萬家雲端軟體與服務業者,而台灣企業若要使用,卻得跨越層層關卡,不僅行政成本高,還影響企業的數位轉型效率。
在美國要求全球供應鏈重組、鼓勵製造業回流的同時,也更仰賴台灣的技術與生產能力。我們的談判代表應該更有信心提出對等要求。政府可以鬆綁本地制度,讓企業更順利接軌全球軟體服務,同時也可要求美國業者若要深耕台灣市場,至少設立分公司、代理商,提供基本的在地化與合規支援。
這不僅是貿易平等的基本要求,也可能為台灣的軟體產業打開成長的缺口。這也能為台灣本地造更多高薪的工作,讓整體工商業往更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否則我們的技術工業只能靠硬體單打獨鬥,長遠來看並不利於整體產業升級。
尤其當全球邁向自動化、智慧製造的浪潮,軟體與硬體的整合已成必要條件。如果我們還困在一張申報表、一道不合理的稅制設計中,那麼台灣產業轉型的腳步,恐怕連起跑線都還沒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