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川普關稅政策下的iPhone生產轉移:從中國到印度的戰略博弈

銳傳媒/
13 天前

【專欄】川普關稅政策下的iPhone生產轉移:從中國到印度的戰略博弈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近年來,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布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蘋果公司(Apple Inc.)將iPhone生產從中國大陸轉移到印度的策略,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轉移不僅是企業成本控制的考量,更與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密切相關。本文將探討這一戰略背後的動因及其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川普關稅政策的衝擊

2018年,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作為其「美國優先」政策的一部分。這一政策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依賴中國大陸製造的科技公司。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報導,蘋果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之一,其供應鏈高度集中在中國,因此受到了直接衝擊。川普的關稅政策導致蘋果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iPhone等核心產品。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數據,2018年至2019年間,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從平均3.1%上升至21%。這一變化迫使蘋果重新評估其供應鏈布局,以降低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

面對關稅壓力,蘋果開始尋求多元化生產基地,以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且擁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成為蘋果的首選目標。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的報導,蘋果在2020年開始加速在印度的生產布局,並與當地製造商合作,擴大iPhone的生產規模。這一策略不僅有助於降低關稅成本,還能更好地服務印度這一快速成長的市場。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規模達到1.73億支,其中蘋果佔據了4%的市場佔有率,並且這一比例正在穩步上升。

印度生產基地的崛起

印度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減免、土地補貼和簡化審批流程。這些政策為蘋果在印度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據印度電子資訊技術部的數據,2021年印度智慧型手機出口額達到50億美元,其中蘋果貢獻了相當大的比重。此外,印度政府還推出了「生產連結獎勵計劃」(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 PLI),旨在鼓勵本土製造和出口。根據該計劃,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獲得高達6%的現金補貼。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如富士康(Foxconn)和緯創(Wistron),均參與了這一計劃,並在印度建立了新的生產線。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的報導,蘋果在印度的生產規模在過去三年中顯著成長。2022年,印度生產的iPhone佔全球總產量的7%,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25%。這一成長不僅降低了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也為印度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根據印度政府的統計,蘋果及其供應商在印度直接和間接創造了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然而,生產轉移並非一帆風順。印度在基礎設施、供應鏈成熟度和勞動力技能方面仍存在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印度的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僅為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蘋果在印度的生產成本可能高於預期。

川普關稅政策的長期影響

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了蘋果,也引發了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報告,2018年以來,全球跨國公司紛紛調整供應鏈布局,以應對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一趨勢在科技行業尤為明顯,許多企業開始將生產基地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蘋果的案例只是這一趨勢的縮影。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未來五年內,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多元化,企業將更加注重區域化布局,以降低風險並提高靈活性。

蘋果將生產轉移到印度,對中國大陸經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的數據,2022年大陸電子產品出口額下降了5%,部分原因在於跨國公司的生產轉移。這一趨勢可能對大陸的就業和經濟成長產生長期影響,尤其是在製造業領域。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國'大陸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約200萬人,其中一部分原因與供應鏈轉移有關。然而,大陸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和成熟的基礎設施。根據國際貿易中心(ITC)的數據,2022年大陸在全球製造業出口中的比重仍高達28%,遠高於印度的3%。這意味著,儘管蘋果等企業在調整供應鏈,中國大陸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仍然難以撼動。

結語

蘋果將iPhone生產從中國大陸轉移到印度的策略,是川普關稅政策下全球供應鏈重組的一個典型案例。這一轉移不僅反映了企業對成本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需求,也揭示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未來,隨著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供應鏈多元化將成為企業的常態。然而,這一過程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基礎設施不足、勞動力技能差距等。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實現可持續成長,將是企業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