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大罷免是台灣僵局下的解決之道

銳傳媒/
13 天前

【專欄】大罷免是台灣僵局下的解決之道

 

文/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內外環境的變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塑造了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近日行政院覆議案未獲立法院通過這一事件顯示台灣行政院與立法院由不同政黨主導的體制已陷入僵局。從政治對立到國際競爭從經濟轉型到社會變遷,每一項議題都關係到台灣的未來走向,而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如今當結構性問題難以通過既有機制化解,大罷免或許成為改變僵局的唯一可行選項。

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經數十年已成為亞洲的典範,然而政治對立與社會分歧卻始終難解。行政院覆議案未通過這正是政黨間對抗與不信任政治文化的縮影。當行政院與立法院分屬不同政黨掌控時政策推動屢屢受阻,媒體與社群平台的資訊戰更讓公共討論趨向極端,社會共識難以凝聚。這種局面下長遠的國家戰略往往被短期政治利益綁架,民主價值的堅守與不同立場的共存變得異常艱難。覆議案的失敗不僅是單一事件的挫敗,這還是體制性僵局的警訊。如果無突破性改變,台灣內部團結與治理效能將持續惡化。

在全球局勢劇變的時代台灣必須在台美關係深化、兩岸緊張加劇,以及國際供應鏈重組中尋找定位。然而內部政治僵局無疑削弱了台灣的靈活應變能力。行政院無法有效推動政策立法院又受制於黨派對立,使得台灣難以快速回應國際挑戰。經濟層面台灣雖在科技產業具備優勢,但全球貿易環境變遷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壓力,要求我們必須加速轉型。當內部協調失靈時如何避免成為大國競爭的犧牲品,並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爭力,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

行政院覆議案的挫敗顯示當前體制內的協商與妥協已幾近無效。政黨間的對抗讓政策執行停滯,社會共識的建立遙遙無期,台灣的未來發展正面臨空前危機。在此背景下大罷免或許是改變結構的唯一出路。透過公民直接行動重新洗牌政治版圖,這可能為僵持的行政與立法關係注入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罷免若成功這可能帶來改革契機,若失敗則可能加深社會撕裂,讓危機進一步惡化。

面對內外挑戰與政治僵局台灣的未來不僅取決於政府,更繫於每一位公民的參與。民主不應僅止於選舉這是一種持續的社會運動,涵蓋媒體識讀、公共討論與政策監督。當行政與立法陷入對峙時公民必須從旁觀者轉為行動者,透過理性討論與積極參與,推動社會共識的形成。大罷免若成為選項更需要民眾以清醒的意識與國際視野,審慎評估其影響,確保行動真正服務於台灣的長遠利益。

當前的危機並非無解但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應對。行政院覆議案未通過揭示的體制僵局已讓台灣內部團結與國際競爭力岌岌可危。大罷免作為打破僵局的可能手段這凸顯了公民行動的重要性。然而無論選擇何種道路,唯有透過理性討論、社會參與與國際視野,台灣才能在變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穩健前行。這一刻每個人的意識與行動,都將共同決定台灣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