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聯黨青年部主任 賴其瑋
提到「地方創生」,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學術性較強的術語,對於台灣而言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然而,實際上,只要一個共同體擁有獨特的文化視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能夠以韌性不斷創新,並活化地方社會,這正是「創生」的意義就在其間。
日前,筆者有幸參加了一場品茶盛會,地點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一棟商務大樓。雖然筆者在現場停留的時間不長,但大致經歷了兩個主要環節:聆聽主人的理想與理念,以及參與「客家擂茶」的實際體驗。首先,主人提到他正在推動一項地方政府層級的文化活動,計畫舉辦客家擂茶或板條節等活動,藉此作為文化推廣的節日;其次,他借鑑陸羽的茶道精神,走遍各地取材,撰寫有關台灣、中國甚至世界的茶經。
在擂茶體驗環節中,主人採用了相對簡單的方式:使用市售的沖泡式茶包,搭配芝麻、花生、團茶等材料,主客輪流進行擂茶。這樣的簡便方式,使得這項傳統活動不僅更具可操作性,也更具現代化的親和力。
就筆者的個人價值觀而言,我認為文化是有高低之分的。高等文化往往具有神聖性、可發展性和多層次的內涵,而低等文化則屬於大眾文化,通常是由環境因素所拼湊出來的。這兩者之間並非絕對對立,反而是流動的。次文化的產物可能會被高等文化的受眾接納並升華,而高等文化也可能因底層社會的解構而被大眾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使得高低文化之間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從而形成了能「雅俗共賞」的常民文化觀。
在這場聚會中,我對茶道文化的「眉角」產生了深刻的感悟。茶道在東亞社會中,既是明清茶樓的雅緻,也是日本皇室的禮儀。因此,茶文化自歷史上便擁有高等文化的先天地位。
「茶」對於台灣客家族群的近代史而言,更是洋資於19世紀推動桃竹苗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北部的三峽到峨眉,再到東部的舞鶴和中部的鹿谷,都見證了以茶做為客庄經濟共同體的動力。客家社會的領導階層,也在這其中汲取先進國家的經驗,進一步將飲茶這一小事,提升到茶道的品味與應用層面。
基於對這段歷史的理解,筆者在擂茶過程中留意到,主人所設計的流程極為簡練,將本需45分鐘才能完成的磨粉過程縮短至不到5分鐘。這種現代化、大眾化的思維,讓傳統文化在形式上更具開放性,使得它能夠面向更廣泛的大眾,這也是文化創生的關鍵所在。
根據筆者在體驗中的觀察,擂茶活動具有極大的文化潛力。所謂「潛力」,指的是它既可以朝著大眾化的方向解構,也可以在高等文化的層面進行淬鍊。大眾化的方向可能是,只要有麵茶粉和茶粉兩個基本元素為基底,即可稱為客家擂茶的話,這樣的形式可推廣至手搖飲店中,成為一種新型的消費模式。在這樣的演變中,擂茶可能會從桌上傳統的交流,轉化為手提塑膠杯中的流行飲品,這是一種極為直白的大眾化表現。
反之,若朝高等文化的淬鍊方向發展,擂茶的器具可能會由大臼轉為小臼,並成為像法會、茶會等儀式中的重要道具。在這樣的場合中,茶品的選擇和材料的搭配,會成為主客之間深刻討論的話題。參與者將不再用手機,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於當前的杵磨過程,這是一種極具禪意的體驗。依照日本茶道的發展路徑來看,這種高等的文化形式,很可能會受到佛教徒、壯老年人的青睞。
筆者對主人的文化創生精神深感敬佩。他不僅對客家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也有著將其升華的決心與行動。主人的身份是一位客家人,曾在政府擔任過高級文官。他感慨道,客家文化重文輕商,因此,他立下志願,將客家人的文化DNA轉化為「重文經商」。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和創新,實在值得我們學習與仿效。尤其是他提出的擂茶節倡議,無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能夠讓傳統的客家擂茶不僅僅是滿足基本飲食需求的手段,而是成為未來台灣茶道發展的重要亮點。